韩湛宁书籍的设计家访谈录之二 文化大梦四十年.docVIP

韩湛宁书籍的设计家访谈录之二 文化大梦四十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韩湛宁书籍的设计家访谈录之二 文化大梦四十年

韩湛宁书籍的设计家访谈录之二 文化大梦四十年   韩湛宁(下简称“韩”):首先允许我向您表达敬意,能为中国文化做了这么多的梳理、传承和保护工作。我知道《汉声》是在1997年,当时在深圳看到《美哉汉字》那本,非常激动,一本杂志居然可以做到如此厚重和文化味,如此的传统和美丽。记得当时卖得很贵,好像700多元人民币,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现在还在我的书架正中心的位置,时常翻阅。后来陆续买了《曹雪芹风筝》、《剪花娘子库淑兰》、《蜡染》、《惠山泥人》、《山西面食》等等,都非常喜欢,并被您的关注和传承中国民间文化的精神所感动。   黄永松(下简称“黄”):谢谢你的喜欢,我其实是走了蛮长的路。但是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我更加专注地做这个事情。那是二十几年前,我从台湾来到大陆,逗留于南京,朋友们带我去看南京大桥,那时的南京大桥是长江上最宏伟的建筑,从桥下往上看,一排巨大的桥柱蔓延向远处的天边,场面十分震撼。正当我转身要回去的时候,抬头看到桥上题着几个大字,是毛主席的话:“道与术,要一起抓”,当时我就愣在那里,半天没说话。朋友们问我:“你怎么了?”我说:“我今天得到了启发。你看,这么大的字写在那里你们都视而不见?”我意识到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能偏离“道与术”,即“技术与想法”的结合,这成为我的事业追求。   从南京回来以后,我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方向――“民间文化的田野调查”。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更多地看到了“道与术”背后的关联。我们的祖先讲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追求“日损”的设计之道,文化之道,然而回到艺术表达的时候,却碰到了艺术创新与传统道理简化之间的矛盾。如何使“道与艺”无差别,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而“如何无别”则需要回到自身意识的根源,先要了解“道与术”的本质,然后再去观察和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当我明白了这一切以后,豁然贯通。   韩:说起来简单,但您是经过40多年的身体力行才走向顿悟的,年轻的编辑们短时间内很难达到您这样的高度。能谈谈您的历程吗?您初入社会时的状况是什么样?当时的台湾社会是不是也是转型期,像现在的大陆一样?   黄:和大家一样,我也曾是个“艺术青年”。1960年代的台湾时局如朦胧拂晓,我从艺术学校毕业,正赶上台湾社会“传统与现代转型”的当口,那时的转型比较慢,大都是正向的,与现在以经济利益为主的转型方式不同。   台湾有一个优势,就是传统文化中没有太大的断层,“儒释道”三家的传承一直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儒家的“积极进取”思想和它所协助建立的“礼法秩序”,促进了台湾经济建设;而道家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以让我们不时停下来回看;再加上佛家的“放空”思想,使当时的台湾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虽然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努力地想要创新,但我们并未曾离开过传统的生活,走出咖啡馆、啤酒屋,还可以去山林、古庙,闲暇时可以听古琴、看京剧、逛庙会,还有那些你无法不参加的传统节气活动,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不会跳来跳去跳到太平洋里去了。   韩:那么当时的美术教育是什么样子?您是如何从一个“艺术青年”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传统文化的呢?   黄:当时的美术教育摆脱了僵硬的传统模式,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同时也有一定的基础。毕业之后,我喜欢前卫艺术,有趣的是越前卫越会被带动思考问题,“前卫到底走向哪里?”思考之后的结果往往又回到传统去了。恰逢欧美“嬉皮”时代,“嬉皮”具有回到民间、回到生活的精神,它将关注对象拓展到了少数民族和少数人,对“身心”以至“灵”的问题也开始了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老生活”时常会被拿出来讨论,像在中元普渡时放水灯、供祭、点香等有着丰富内涵和一定规范的活动,虚虚实实,却都是中国人的生活经历,归根结底就是中华伦理文化,这样的讨论给了我很大启发。后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从设计的角度重新去发掘那里的“衣食住行”。   韩:那么您又是怎样决定以杂志的方式发扬传统文化的呢?初衷是怎样?能具体谈一下吗?   黄:这说来也是机缘,我曾经着迷电影,并做了些电影美术工作,当时我们的电影制片人找到我,说有人想编杂志,要我去帮忙,我便去了,随后我遇见了我的总编辑――吴美云小姐。她想要办报纸,而当时台湾官方不允许民间随便办报纸,美云一直在海外,并不了解这样的情况,于是我们建议她退一步,改办杂志。   杂志于1970年开始筹备,对于杂志这套系统,我们都是外行,遇到了许多困难,妇女杂志的主编张任飞老先生就曾经对我们说:“哎呀!你们要害一个人,就让他去办杂志!”果然,熬下去,好多人都跑掉了。而我坚持留了下来,直到下半年,我们编出第一本创刊号,1971年1月推出上市。创刊号中的内容不包括政治、经济等敏感话题,我告诉美云:“你不要报导这些内容,很容易出事的。”但她还想继续办下去,便询问我应该有怎样的内容,我对此也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