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钱大昕移家诗的研究
钱大昕移家诗的研究
摘 要: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其于经学、史学、小学、算学、校勘学、金石学都有所涉猎。世人多赏其博洽,而其文名遂少湮。钱氏虽不欲以诗人自限,而读者亦不能仅以学者目之。本文通过钱大昕的《潜研堂诗集》,重点研究了钱大昕乾隆己丑(公元1769年)之前其前期的仕宦生涯,通过对于他在京城的九次移居所作的诗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对于一种被动的不安定生活的无奈,以及对于家乡的眷恋。
关键词:钱大昕 潜研堂诗 移居 家
乾隆十六年辛未,乾隆帝南巡,江浙吴中士子各进献赋诗。钱大昕进赋一篇,入选一等。第二年三月“束装入都”,“始入内阁票签房办事,每三日一入直,十日一直宿”。①11
从此钱大昕走上了仕宦之途,京城成为其第二故乡。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安定,屡有迁居之累。
移寓
客居燕台两寒暑,好似泽雉游樊笼。虎坊菜市三易寓,去住踪迹风转蓬。
我生倚著讵定在,雪泥指爪随虚空。重阳风雨倏又过,借车携具何匆匆。
书签药里手摒挡,村夫子态与我同。枳篱周遮当砚北,绳床曲?安墙东。
舍后老槐恰两本,经秋树影犹葱茏。刍尼定巢久不去,侵晓软语枝头工。
主人兀坐风帘卷,苦吟窃比寒号虫。褚生季野吾执友,论文说赋相磨砻。
同心并命蛩负?,容膝共此一亩宫。化城暂生安稳想,底事落?悲途穷。
直沽紫蟹味不恶,涞易清酿时复中。明朝好约高阳侣,醉乡竟去从无功。②958
因诗中有“客居燕台两寒暑”句,则诗人入京已两年。根据其诗移寓珠曹街与礼堂夜话注:“予以壬申六月至都,寓绳匠人??;十二月,寓草场??僧舍。癸酉二月,寓潘家河沿。”②970而诗中“重阳风雨倏又过,借车携具何匆匆”,则说明了第四次的移居即癸酉“九月,寓椿树??”。②970诗人从乾隆十七年到都,僦居绳匠??开始,一直到居于潘家河沿(此处时间诗注与年谱矛盾),都是和褚鹤侣同寓。①11而年谱又说:“十八年……冬初,王恭人自南来,礼堂亦至。”而此诗中与诗人“同心并命”、“共此容膝”的只有“褚生季野吾执友”,可知钱大昕夫人王氏和王礼堂尚未搬来。此诗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秋冬之际无疑。诗首言“客居燕台两寒暑”,盖约略计之,其实到京只有一年多。一年多而四次移居,更可见去住踪迹如雪泥指爪。诗人此处有一点对于痕迹易消的怨怼。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居所的频易让诗人难免有托身无所的困扰。“我生倚著讵定在”,诗人发出了这样的叹息。但是值得玩味的是,诗人用的是“我生”而非“我身”。生是带有时间性的,是生成的。而身是空间性的,是既成的。诗人所关心是能否把我生倚靠在一个“定在”上,即想通过一个固定的痕迹能够找寻到自己的此生。希望自己生活过的痕迹能够留存下来以证明这样一个生命存在过。这种思维的出发点是一切怀古思维的出发点,即通过固定的物来还原一个时间。而屡次的移居让这种个人的印记无法深刻地打在每一个住过的地方上,因此诗人与居所,互相都是时间上的过客,一旦离开就不再有更多的关联了。诗人所住过的地方,之前有无数人匆匆住过又搬走,诗人离开的旧所,又将不断有新人入住。京官移居本就是很普遍的现象。③因此诗人在多首关于移居的诗作中,没有什么怀古的情怀。他对于住所的描写,是当下的,是对当下自己如何生活的描摹。偶尔涉及带有时间印记的不外乎院中古树,然而这并不带有任何前辈私人的印记。诗人的几篇移居诗中,只有一首提到了前辈:“先生自署支离叟,前辈曾题安乐窝。”②1015诗人在此自注:“陶晚闻、阮裴园、沈钦伯诸前辈俱曾寓此。”但这里提到了前辈,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怀古,诗人没有谈到如何钦慕前辈学识,或是羡慕前辈仕途显贵,而只是谈到了一个问题,前辈住过这里。至于前辈谁题写了安乐窝,或是安乐窝三个字并没有具体地被载之纸墨都无所谓。安乐窝只是一种抽象的情怀,诗人要表达的是自己和他们都心安于此地。换句话说,诗人并不把前辈看做古人,而是看做和自己同时代的人。
再回到“我生倚著讵定在”这一句,诗人想要通过一个确定的印记来想固定自己的生命这样一个不断由进行时到过去时的状态(也即斯宾格勒所说的不断从时间变成空间,从生成到既成的过程),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徒劳的――时间永远不可能停止。一个有否定意味的“讵”字就表明了诗人对此是了然的,但是他还是要有所感慨,感慨自己的生命如“雪泥指爪随虚空”。我们能感觉到诗人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有屋宇来庇护自己的肉身,他其实也在思考一种生命价值的问题,不断地迁居,之前的生活印记不断消退,是否意味着这段生命的徒劳无功?
诗人在京的未来岁月还经历了多次移居,但是这首诗中此种感伤意味最明显。盖因诗人是初入京师生活节奏有了很大改变,加之这三次移居时间间隔太短所致。绳匠人??、草场??、潘家河沿都在虎坊和菜市附近。故诗曰“虎坊菜市三易寓”,三次易寓都是在周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