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粮食思想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朝粮食思想初析

唐朝粮食思想初析   摘要:唐朝君臣继承并发展古人重视粮食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粮食乃民生之根本、治国之要务,并将粮食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确立了“食为政首”的重粮思想。为保证粮食生产,他们主张减轻赋役、保证农时、赈济灾荒、恢复生产等。在粮食储备方面,他们强调国库储备的重要性,提出“宁积于人,无藏府库”的民间藏粮思想。为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唐朝统治者还认识到控制粮食价格及粮食流通的重要性。   关键词:唐朝;粮食思想;粮食储备;粮食控制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2-0079-05      在中国,从古至今,粮食都是制约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稳定、国力强弱的最基本物资。为此,我国历代政权都把“以农立国”、“重农”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古人充分认识到了粮食对于人、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形成了一整套重视粮食、发展粮食、储备粮食、管理粮食的思想。这些思想到唐代得到了更为充分的继承和发展,亦是唐王朝制定一系列粮食政策的基础。这些重粮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为唐王朝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0世纪以来,学界开始注重古代经济思想的整理与研究,诸多经济史著作虽或多或少涉及粮食这一重要话题,但均未对古人的粮食思想进行专门、较为系统地整理和分析,这方面的论文也不多见,因此,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必要。      一、“食为政首”的重粮思想      1 粮食乃民生之根本、治国之要务   粮食是人类自身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古人称“民以食为天”,谓“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充分体现了粮食在人们心目中的根本性地位。唐朝统治者继承前人观念,形成了“食为政首”的重粮思想,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述。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杜佑为了突出说明粮食的重要地位,把古人一直强调国家治理的三个基本要素“土地、人民、政事”中的“政事”直接换成了“谷”,他说:“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此三者谓之治政。”他还进一步将治理国家与行教化联系起来,指出:“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称聚人日财。《洪范》八政,一日食,二日货。《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而他在编纂《通典》时,以食货为首,次及其他,也是意在强调粮食作为物质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 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   唐朝统治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粮食安全”这一概念,但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富强的统治需要,仍有许多人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考虑。唐太宗李世民就把粮食充足看作是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并警告说,一旦粮食欠缺,就可能导致人民流亡,从而影响国家收入甚至危及政权稳固。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魏征从保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谈到,一旦粮食歉收,就有可能引起人心不安,社会动荡,所谓:“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目的就是告诫统治者要爱惜民力、防微杜渐。杜佑、白居易等也把粮食生产与国家的贫富安危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夫生殖众,则国富而人安;农桑寡,则人贫而国危。”“一夫不田,天下有受其馁者;一妇不蚕,天下有受其寒者,斯则人之性命系焉,国之贫富属焉。”李翱在认识到人民劳苦的基础上对统治者提出了严重的警告,他强调,丰衣足食是政府得到人民支持的基本前提,失去了这一前提,人民就会对一味追求享乐而不肯为之排忧解难的统治集团充满仇恨,那么一旦国家有难,人民就不肯尽力,这成为危及国家安全的根由所在。他说:   故善为政者,莫大于理人;理人者,莫大干既富之、又教之。凡人之情,莫不欲富足而恶贫穷。终岁不制衣则寒,一目不得食则饥,四人之苦者,莫甚于农人。麦粟布帛农人之所生也。岁大丰,农人犹不能足衣食,如有水旱之灾,则农夫先受其害。有若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夫如是,百姓之视其长上如仇雠,安既不得享其利,危又焉肯尽其力。自古之所以危亡,未有不由此者也。   就对外而言,粮食充足还是军队保家卫国、克敌制胜的基本条件。陆贽说:“军志曰:‘虽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无粟不能守也。’故晁错论安边之策,要在积谷。充国建破羌之议,先务屯田。”又强调说:“边蓄既富,边备自修,以讨则有赍,以守则可久,以加兵则不忧所至乏食,以敛籴则不为贪将所邀。恢疆保境者得以遂其谋,蹙国跳军者无所辞其罪。是乃立武之根柢,安边之本源,守土庇人。莫急于此。”那么,在唐朝统治者的观念中。粮食安全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呢?史料中虽无明确记载。但我们仍可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