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秋柳四首与锦瑟比较
《秋柳四首》与《锦瑟》的比较
摘 要:《秋柳四首》与《锦瑟》都以难解著称。二诗均大量使用典故。弄清典故的含义,是理解二诗的基础。《秋柳四首》在今典和古典之外,还运用了近典,流露了较多的家国之恨。《锦瑟》重在抒写内心世界的感受体验,是心灵独白。二者均有超越时空的特质。
关键词:《秋柳四首》 《锦瑟》 比较
渔洋《菜根堂诗集序》“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引水面亭,亭下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秋柳四首》一出,传遍大江南北,和者“数百家”,和作“几千首”,各种注释也数不胜数,但诗歌背后究竟有无寓意,所寓何意,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同样,义山《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所以元好问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二诗难解(或者说多解),主要是因为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先说《秋柳四首》,以第一首为例。“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残照,语本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白下门,六朝时建康(今南京)城西门名,简称白门。古乐府《杨叛儿》:“暂处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李白《杨叛儿》:“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他日差池春燕影,祗今憔悴晚烟痕”,差池,《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晚烟痕,意本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黄骢曲,《乐府》曲调名。据《唐书?礼乐志》说,唐太宗所骑战马名黄骢,及征高丽,死于道,颇哀惜之,命乐工制《黄骢叠曲》。乌夜村,村名,据范成大《吴郡志》说,晋穆帝后,何准女,其母生后时,群乌夜啼,因名其村为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三弄笛,用晋桓伊典,事见《世说新语?任诞》。玉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看义山《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庄生,即庄子,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逍遥自在地飞翔,醒后竟不辨己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沧海月明珠有泪”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神话中的人鱼)泣泪成珠的故事。传说珍珠是由海里鲛人的眼泪变的。《新唐书?狄仁杰传》以“沧海遗珠”比喻人才被埋没。“蓝田日暖玉生烟”,《搜神记?吴王小女》,说的是吴王之女名叫紫玉,和童子韩重要好。因吴王反对,紫玉殉情自杀。而韩重情难尽,意难忘,趋紫玉墓吊唁。于是人鬼情未了,紫玉与韩重欢会,并赠他以陪葬之珠。后来紫玉又在宫中现身,向父母说明这颗珠不是韩重盗墓所得,乃是自己所赠。这时,“王梳妆,忽见玉,惊愕悲喜,......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焉。”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问题。用典是古典诗歌中很普遍的现象,并且许多诗人的作品中,用典也很多,比如钱谦益和顾炎武。可是,他们的作品只要探明典故的出处,基本上都能读懂。为何《秋柳四首》与《锦瑟》诗成了异数?王小舒先生认为,《秋柳四首》“所引故实甚多,而彼此逻辑关系不明,具体句意歧出” [1]。其实,《秋柳四首》句意倒无歧出,诗中的典故相互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却是事实,但它们为什么能组合在一起呢?王小舒先生认为,《秋柳四首》“最大的艺术特点就在于联想性和组合性。联想性是其内在的脉络,组合性则为外在的结构。诗中一切联想都围绕柳树生发开去,构成了一个迷惘感伤的柳树意象群” [2]。对照诗中的典故,的确都直接或间接地跟柳有关。可是这样一来,《秋柳四首》不就好解了吗?何以众说纷纭?
这就涉及了所谓古典和今典。陈寅恪先生说:“自来诂释诗章,可别为二。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词句。质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后者乃释古典,即旧籍之出处。”[3]刘梦溪又提出近典之说,“我对陈寅恪先生著作的研究经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我发现他的书中不仅有今典和古典的释证,而且有作者个人精神历程的投入,我把这种情况称作‘近典’。《柳如是别传》的题诗里面明确提出‘明清痛史新兼旧’,这就不只是关涉明清史事,同时也包括清末民初以及整个20世纪的社会变迁在内” [4]例如“残照”一句,虽然是为了藏一柳字,可是读者自然会由白下门古典想到明朝定鼎于南京的今典、由“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古典自然会想到明朝灭亡的今典。再说近典,《渔洋文集》记载,卷六崇祯十七年(1642),清兵攻陷新城,王家39人殉难,渔洋的母亲“绳绝不死”。所以,尽管渔洋未受过大明的恩典,而康熙又格外赏识提拔他,但他心中的隐痛恐怕是无法抚平的。把古典、今典和近典结合起来,读者体会出诗中有家国之恨也就在情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