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看美国书里书外刘亚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眼看美国书里书外刘亚东

《新闻眼看美国》:书里书外的刘亚东   “16年的老汤就炖出这么一小块瘦肉。”他指了指办公桌上的一大摞书稿,平日的风趣里只加了一丁点儿凝重。3分钟便结束第一次采访,记者带走的“家庭作业”是即将付梓的《新闻眼看美国――刘亚东作品集》。   “刘亚东先生从事新闻工作16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令人刮目。欣闻日前他荣获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这是实至名归的。”新闻大家范敬宜为本书所作的《序》这样结尾。      一位志存高远的“外向型”记者      上世纪90年代,刘亚东被派往美国,任科技日报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其间,他的足迹遍及美国50个州。《新闻眼看美国》像是一位热情周到的导游,引领人们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美国科技、教育、社会、文化以及风土人情,该书最后两章还特别精选了他近30篇关于中国的报道。   一条绚丽多彩的美国科技发展长廊、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自主创新画卷,世纪交汇前与后,他分别去了美国又回到中国。作为一名“坐在最前排的观众”,刘亚东见证着历史,也记录了历史。   范敬宜先生在序言中写道:“读了他的这些新闻作品,我的突出印象一是厚重,二是高远。厚重,和他的学识和学历有关。这棵新闻之树能够茁壮成长,显然得益于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名校的文化滋养。高远是指视野。常驻美国5年,让亚东得以在全球化的高度上开展新闻实践,也让他有了更加独特的新闻视角和更加敏锐的新闻嗅觉。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传媒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尤其应该提倡做这种‘外向型’记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奇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勤于思考的他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新闻感悟。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搞国际科技报道,要胸怀祖国;搞国内科技报道,要放眼世界”。   “查尔斯顿海军基地关闭之后”,“犹他州高科技工业重镇纪行”,“肯尼迪太空中心印象”,“纽约地铁漫笔”……在很多文章中,刘亚东明明是在写外国,但人们却总能于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找到两个字――中国。   国内242家开发型科研院所实施转制仅一个月后,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毛如柏在接受他采访时,不经意提到正迈出“下海”第一步的宁夏水利科学研究所。刘亚东马上联想起能出售15年后气象资料的美国国家气象研究院,以及那些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外公益类科研机构。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前往宁夏水科所采访。其后,他发表的题为“大漠深处有绿洲”的新闻调查,成为当时中国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风向标。   在今天的新闻前沿,刘亚东不仅是战斗员,更是指挥员。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准确的价值判断,使这位指挥员在一次次重大战役报道中运筹帷幄,出奇制胜。采访三峡工程,他要求记者们强力攻占自主创新的制高点;采访老工业基地沈阳,他迅速提炼出“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沈阳人坚定不移”的主题……   遇到难以驾驭的重大题材,刘亚东往往亲自披挂上阵。史诗般的长篇通讯《海纳百川播种未来》,让公众全景感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进程,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大气魄、大思考和大手笔。   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和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经验交流研讨会”开幕式上,受邀演讲的刘亚东“不按常理出牌”。他不谈自己的新闻从业历程,而是把与会的中国新闻界精英们带入“强化对外传播,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思考。   外语是刘亚东的强项,同事们佩服他流利自如的英语,更赞许他从不卖弄,从未听他平常说话时夹杂那种让人倒胃的“洋词”。   “英语在工作中的确帮了我的大忙,以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大都得益于它,有些是间接的,更多是直接的。”组织重大国际活动战役报道时,刘亚东尤其重视为年轻记者提供锻炼机会,让他们习惯于用外语直接采访。   一次,有位外国要员在国内某庆典仪式上演讲,央视现场直播。正在值夜班的刘亚东敏锐地发现,中文译稿在一个关键词上与英语原意有很大出入。他当即给有关新闻单位领导打电话,在第一时间反映了情况。后来,各家媒体都做了相应处理。   采访刘亚东时,他需要查阅一件往事的详细记载。记者吃惊地看到,他在电脑上最终找到的文件,竟是自己10年前用英文写的一篇日记。   “您一直坚持吗?”   “就像洗脸刷牙一样,习惯了就不觉着难了。这是一种很好用的‘防锈除尘剂’。”回答得平平淡淡。   坚持用中文写日记的人恐已为数寥寥,而刘亚东这个北方汉子在写英文日记这件“小事”上,却表现得如此执着和专注,除了过人的毅力之外,必定还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在全球化背景中的网络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外语是捕获更多信息的法宝,也是开拓思维疆域的利器。因而,外语将和其他要素一道,共同构成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肯定,外语是未来媒体竞争的一个制高点。谁抢占了它,谁就掌握了主动;谁丢掉了它,谁就丧失了先机。”   刘亚东是性情中人,更是有心人。      一种“不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