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最高文作家高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港中最高文作家高旅

“港中最高文”的作家高旅   我国著名的作家聂绀弩先生对香港作家高旅先生的赞词是“港中高旅最高文”。1983年《文汇报》在港创刊35周年纪念时,聂绀弩曾想写一篇文章,其中准备说“卅余年来文汇报最大的功劳,在造成了一高旅”。这说明了高旅在香港,乃至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所以高旅在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时,介绍人是丁玲。   说高旅是“港中最高文”一点也不夸大。且说他自1950年到香港至1997年逝世的47年中,就发表、出版了各类小说42部,在报刊上发表的随笔、散文、杂文、时评6710篇,诗歌2000余首,还有戏剧、影视剧本十余部。      一      高旅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小说家、文史专栏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于1918年出生在常熟一贫民之家,学名邵元成,字慎之,以字行。另有笔名邵家天、孙然、秋野、牟松庭、劳悦轩等83个。他童年在常熟上小学,后考入在苏州的免费的江苏测量人员训练所学习,毕业后在吴县土地局任测量技术员。后来,他以邵慎之之名写过一本《测量手册》,在香港求实出版社出版。1936年,他将《五月二十一日的苏州》一稿投给茅盾主编的《中国之一日》,文章发表后,就开始与文艺界接触。抗战前,他曾在《吴县日报》、《苏州明报》和好友陈伦合编《文学周刊》,积极参加救亡运动。   “八一三”炮声一响,高旅因不放心在故乡的父母妹妹,匆匆回常熟一次。那时城里已遭日机轰炸,轮船码头可见血肉模糊的尸体,他立即敦促父母搬到乡下亲戚家中去暂住。安顿好了父母,他就离开了常熟,直到八年抗战胜利后,他才回过常熟一次,可惜父亲已去世了。1955年,他又回常熟接母亲去香港,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常熟。      抗战开始后,他离开了测量工作,从事新闻事业,先后在江苏的《兴化公报》和湖南的《新化日报》、上海的《译报》、桂林的《力报》、湖南和重庆的《中央日报》、广西的《柳州日报》等地任记者、编辑、战地特派员等职。   在《译报》任职期间,高旅从上海经香港到广州,准备去当时的政治军事中心汉口时途经长沙,就留下来参加翦伯赞、李仲融等文化界人士组织的“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任研究部干事,主持“文艺研究会”工作,推动文艺通讯员运动。他同“抗敌后援会”救济部的李普(后历任刘邓大军前线分社社长、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等职)在湖南的《观察日报》(此报实际上是中共湖南省委的机关报)办了一个文艺副刊(四开小张),并由李普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时在1938年。   武汉弃守后,高旅认为自己应该直接参加武装斗争,于是在长沙大火前夕就和吕德基(吕车明)、匡介人夫妇、汤健民等人到了平江的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处,被安排到鄂南敌后游击区办油印小报宣传抗日。不久后,爆发了平江惨案,高旅幸而在惨案发生前一天离开平江。57年后(1995年10月15日),高旅写了一篇1万多字的长文《序“游政”诸君苏州之会――并述“平江惨案”消息报告中央经过》来追忆这段惨痛的历史,看后至今仍令人悲痛和深思。高旅离开平江后曾受重伤,出院后到溆浦找到了在民国大学执教的翦伯赞,在民国大学(时已由北平迁湘)上了一年学,成了翦伯赞的高足,后又重新回到了新闻界。在抗日战争时期,高旅除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报道时评外,还写了200多首“战时吟”,这里仅录他1938年写的一首《新制戎装》,可见他当年的心声:“日久磨穿老虎皮,戎装新制向风披。时惊敌骑连幽蓟,夜见兵虹贯斗箕。制式三操聊有备,实弹百发自无奇。中华不战人争议,何得从流更自欺。”   抗战胜利后,他即加入上海《申报》,任特派员,由大后方以记者的身份再赴前线,先后在南京、上海和东北等地采访。1945年末,在南京为审判日本战犯而连夜赶写南京大屠杀报告。1946年初,又在东北以赵公武军中秘书身份与据而不走的苏军代表谈判,为争抚顺矿产产权而彻夜激辩,逼得对方词穷后下令集中驱解。1948年和1949年在青岛养病。      二      1950年,高旅应当年香港《文汇报》社长张稚琴和总编聂绀弩之邀,从青岛到香港医治肺病,并担任《文汇报》的主笔。病愈后转任《文汇报》资料室主任,后又改任副刊部主任。   高旅和聂绀弩是老朋友,这从《聂绀弩全集》所收的书信中就可以看到,全集中收集了聂给十多位朋友的书信,给高旅的有141封,是最多的一位。聂绀弩在1980年香港出版的第一本旧体诗集《三草》,就是高旅作的序,只此一序,再无别家。后来聂出第二本增订本的《散宜生诗》时,才在高序外增加了自序和胡乔木的序。聂对高的诗文也都给予了切实真情的评价。   高旅从1950年至1968年在《文汇报》任职的18年间,除了编务外,还为《文汇报》撰写各类文章。据高旅捐赠给香港中央图书馆的书文剪报“高旅文库目录”载,高旅为《文汇报》写的随笔、台情漫话、历史讲座、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