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唐及五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清虚意趣.docVIP

试析唐及五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清虚意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唐及五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清虚意趣

试析唐及五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清虚意趣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修道者摒却枯燥的说教、排除知性的侵扰、剔除刻意的思辩,以一种澄淡清澈的审美态度去审视自然、逍遥恣游,借山林泉石、雾霭烟岚以游仙或契道、悟道的诗歌。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凸显出一缕道家道教的清虚意趣。   唐代是道教兴盛和教理大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等一大批道教学者。他们的哲理思辩赋予了唐代道教美学气韵清虚、高远自然的审美趣味。清虚,乃是道教审美文化精神的心源之美和宗教意趣。唐代著名诗人、道教徒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诗云: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①   明湖秋月,水天一色,无限澄明,无限清空!此诗神韵自逸、凝静和远,有一种若隐若现、闲淡虚静的唐代道教的美学趣味。首句写景,措语天然。“秋水”一词点明节令,暗示湖水之清澈澄明。“无烟”二字则进一步描绘出湖上夜空的清朗:秋高气爽,月白风清,长烟一空,分外光明。全句从水清写到天清,浩浩秋水,粼粼波光,澄明清虚。在这里,诗人把月光下飘渺的夜景写得朦胧而又迷离,而恍惚的思绪弥弥漫漫,既似有又似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正与清空的月夜相契合。成玄英在《南华真经注疏》中说:“夫情苟滞于有,则所在皆物也;情苟尚无,所在皆虚也。是知有无在心,不在乎境”②;“妙本非有,应迹非无,非有非无,而无而有,有无不定,故言恍惚” ③。作为道教学者,成玄英从“有无”推导出世间万物的虚幻不实,以论证其重玄美学的至虚至空的境界。这种“非有非无”的双边否定的思维方式对一生访道寻仙的天才诗人李白影响很大。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F公》一诗中曾写道:“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④,在这里,李白把僧人仲?F比作东晋高僧支遁。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并杂揉老释的僧人,他的学说吸收了道家道教的许多思想因素。同时,“以老诠释”、“以无解空”是魏晋南北朝期间佛教徒传教、宣教的一大特点。而到了唐代,重玄学派的道教学者又援佛入道,对道教学说进行了哲理性的改造。因此,在魏晋至唐的历史时期里,释道思想一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所以,李白和仲?F“高谈出有无” 亦离不开道家、道教对“道”的认识和把握。作为道教徒,李白以其精神深处最细微的道教体验,过滤、淘洗以及高度整合着自己的宗教情怀,并以诗歌这一情感载体抒发、涵蕴和延续着自己的道教审美意识和宗教感悟。成玄英云:“在染不染,心恒安静闲放而清虚也”⑤,李白的山水诗歌从某一角度极大地折射出了道教审美世界里闲放舒徐、灵动澄明的清虚意趣。   在道家、道教的观点里,“道”是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质,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和无限性,概念上的抽象性和多义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形无相,不可把握。《道德真经》第十四章曰:“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南华真经?知北游》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成玄英曰:“至道之为物也,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故言恍惚。”⑥ “道”深邃玄妙、无状无象、不可以名言,不能为人的外在感官所把握,也不能被人的理性思维所显现,要想真正实现对“道”的把握,唯一的途径是让主体沉浸在虚静状态,使精神融入玄妙的“道”中。《道德真经》第十章曰:“涤除玄览。”意思就是要摈弃各种私心杂念,创造一个象镜子一样澄明空灵的心境以观“道”、体“道”、悟“道”,而这种观道的方式抛弃了具体的感觉、逻辑分析与理性的判断,完全用静观的直觉来体验,这是一种纯直觉的内在体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体验,语言是无法表达它的。所以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南华真经?秋水》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这种不可用语言描述、不可用理智分析的东西就是玄妙深邃的“大道”,那么,要怎么去“体道”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心境虚静,庄子将这种虚静的心境称之为“心斋”。   《南华真经?人间世》曰:“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这里,“心斋”的要义是“虚”。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耳”,天地万物总是一气相通,既然气具有虚在性,那么当主体精神沉浸到虚静(心斋)中去时,他便在精神上汇入到生命本原之气中,亦即通过“听之以气”的途径实现了对“道”的把握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