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论语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诠释精神.docVIP

试析论语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诠释精神.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论语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诠释精神

试析论语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诠释精神   明末清初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论语》被交流媒介――传教士逐步传往西方,因此,在早期的传播中,其最突出的诠释精神就是基督化倾向。后来,随着西方哲学家和汉学家对《论语》翻译与研究的深入,在其传播过程中又表现出另外两种比较突出的诠释精神,即怀疑精神和求实精神。   [关键词]《论语》;传播;诠释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5-0235-04   李伟荣(1973―),男,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典籍英译。(湖南长沙 410082)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接受理论――基于哲学诠释学的翻译研究”(项目编号:07BYY009)、湖南大学青年基金“《论语》英译的历时研究”(项目编号:07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的影响自不待言。随着《论语》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它在世界各国的影响也逐日增加。本文旨在探讨《论语》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所凸显的诠释精神。在早期的传播中,其最突出的诠释精神就是基督化倾向。随着西方哲学家和汉学家对《论语》翻译与研究的深入,又表现出另外两种比较突出的诠释精神,怀疑精神和求实精神。      一、早期《论语》英译中凸显的基督化倾向      对中国传统典籍的翻译,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翻译,是伴随着明末清初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而进行的。这种交流的最初媒介是传教士。由于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了更有效地传教,早期传教士觉得有必要系统地学习儒家经典,而孔子的《论语》便是他们首先关注的经典之一。当然,他们最初翻译《论语》的目的仅仅是为传教服务,是要证明基督教是普适的真理且比儒家思想更优越,他们并不是为了传播儒家,而是要了解儒家,从而达到利用或批判儒家的目的。   在《论语》西播史上,最早是1593年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翻译的《四书》(Tetrabiblion Sinense de Moribus)。然后是郭纳爵(Ignatius Da Costa)翻译的《中国的智慧》(Sapientia Sinica),1662年该译本由殷铎泽(Prospero Intorcetta)在江西省建昌府出版;其后不久,殷铎泽出版了自己翻译的《中国的政治伦理学》(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到了18世纪早期,卫方济(Francois N??iel)出版了《中国六大经典》(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 Sex)等。同期翻译过《论语》或儒家经典的还有钱德明(Père Jean-Joseph-Marie Amiot)等。从19世纪早期开始,翻译《论语》或儒家经典的就是新教传教士了,最先是马什曼(Joshua Marshman),然后是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他翻译了《大学》。这两位传教士代表了将中国古籍直接翻译为英语的最早尝试。   基督教传教士执意要在中国传教可能跟《圣经#8226;以赛亚书》第49章第12节有关:   Behold, these shall come from far: and, lo, these from the north and from the west?鸦 and 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   其中的Sinim(希尼),显然指犹太的南面或东面,因为北面和西面已经提到了。关于“希尼”,有各种推测,但都未能确定。传统的解释是指中国,其依据是希伯来语Sinim,与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统治中国的“秦朝”( Ch’in)发音相似。中国很早就与国外有商业往来。在埃及古城底比斯,就发现了写有中文的陶瓷品。波斯的犹太人似乎也与中国的丝绸商人有交易。尽管没有证据证明Sinim或Ch’in指中国,但传教士们都倾向于Sinim是指中国。因此,他们就认为对中国人传教是上帝的旨意。传教士们就是通过这种穿凿附会的方法来诠释儒家经典,力图从中找出儒教与基督教相符的依据。   传教士翻译《论语》的策略基本上是通过“神学化”方式来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用基督教神学来附会儒学。我们现在阅读这些译本,常会看到诸如“Heaven、the way、Fate、God、Saint、sinner”等饱含基督教意味的词汇,这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天、道、命、上帝、圣人、小人”等概念,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显然是不对等的。从这些概念我们可以知道,传教士们在翻译《论语》或其他儒家经典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造物主、灵魂、原罪、天国、来世”等基督―耶稣观念强加到中国文化里。同样,我们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