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党争与苏轼后期诗学思想
试论党争与苏轼后期诗学思想
[摘要]“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及创作的转折点,对苏轼后期的诗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诗人例穷”思想,苏轼在后期生活中为这一思想打上了浓重的身世之感,是他对自身遭遇的痛苦反思与体味;“止乎礼义”是苏轼为自身制定的得以安身立命的创作规范;“平淡”是与苏轼的贬谪心态相适应的一种审美旨趣。
[关键词]苏轼;党争;诗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132―02
嘉?v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嘉?v六年(1061)受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出知杭州。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此后,苏轼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受党争挤压的境地,而且越贬越远,直到海南的儋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北归途中去世。在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苏轼受党争打击的时间几近三十年,这在苏轼的思想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痕,他的后期诗学思想也受到党争的影响而体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一、“诗人例穷”思想
实际上,苏轼早在嘉?v时期,在《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虢令赵荐以诗相属,戏用其韵答之》中就提出:“诗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的思想。然而,随着党争对苏轼的影响进一步加深,苏轼对“诗人例穷”的体会更加深入,越来越与自身的遭遇紧紧结合在一起。
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遇文字狱,即“乌台诗案”,经御史台拷问,苏轼几死,最后以苏轼贬谪黄州告终。“乌台诗案”的深层原因在于王安石领导的新党与苏轼所属旧党之间的党派斗争,而直接原因则是苏轼以诗歌来揭露新法对下层百姓的伤害,由此以谤讪朝廷之罪而被羁押。
从此苏轼对“文字”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轼平生以文字言语见知于世,亦以此取疾于人,得失相辅,不如不作之安也。
仆为忧患所扰,几不能脱,正坐作文字耳。已燔笔砚,不复作一字矣。
某自得罪,不复作诗文,公所知也。不惟笔砚荒废,实以多难畏人,虽知无所寄意,然好事者不肯见置,开口得罪,不如且已,不惟自守如此,亦愿公已之。
苏轼之“穷”因为作诗而起,因此他对文字采取了避而远之的态度。苏轼认为诗歌是导致自身之“穷”的直接原因,他在《答陈师仲主薄书》中感叹:“诗能穷人,所从来尚矣,而于轼特甚。”在《孙莘老寄墨四首》(其四)中说:“吾穷本坐诗,久服朋友戒。五年江湖上,闭口洗残债。”在《叔弼云,履常不饮,故不作诗,劝履常饮》中也说:“平生作诗穷”。表达了对作诗的敬畏。
苏轼的“诗人例穷”思想不仅体现在对自身的观照中,而且也体现在他与他人的言谈之中。
陈师仲,字传道,彭城人,陈师道之兄。熙宁十年(1077),兄弟二人见轼于府中,交谊由此开始。元丰四年(1181),苏轼在《答陈师仲主薄书》中说:“今足下独不信,建言诗不能穷人,为之益力。其诗日已工,其穷殆未可量。然亦在所用而已。不龟手之药,或以封,安知足下不以此达乎?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之,何遐计议穷达。云能穷人者固谬,云不能穷人者,亦未免有意于畏穷也。”时苏轼正在黄州贬所,师仲任杭州主薄。从文字中看,苏轼明确否定了“诗能穷人”说,认为诗能否穷人,关键在于诗人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掌握。然而,苏轼虽然从理性上认识到“诗”与诗人之“穷”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现实中的“穷”似乎又成为紧匝在诗人身上挥之不去的魔咒,因此苏轼对强言“诗不能穷人”也并不赞同,他说陈师仲或许能“以此(笔者按:诗歌)达”,也只是他的一种美好祝愿。他明确说:“云不能穷人者,亦未免有意于畏穷也”,正说明了他对“诗能穷人”现象的无奈和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这对苏轼来说恐怕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欧阳?V,字晦夫,桂州灵川人,学诗于梅尧臣,元?v六年(1091)方中进士,时年五十七岁,后任石康令,可谓终身不达。元符三年(1100),苏轼六十五岁,他在《书圣俞赠欧阳阀诗后》中说:“晦夫年六十六,予尚少一岁,须鬓皆皓然,固穷亦略相似。……天下皆言圣俞以诗穷,吾二人又穷于圣俞,可不大笑乎?”梅尧臣,字圣俞,当过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建德、襄城两县知县等职,官终尚书都官员外郎,终未显达,同时人欧阳修就评价他的诗歌说:“穷者而后工”。显然,在苏轼看来,从梅尧臣到欧阳嘲、再到苏轼本人,“穷”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而苏轼说:“可不大笑乎?”这笑声中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无奈与辛酸!
二、“止乎礼义”的创作规范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之所以能够从新党罗织的罪名中脱身,关键在于皇帝对人才的珍视。因此苏轼在贬谪黄州之后往往有“感恩念咎”之语,如他在《与杜子师》中说:“贬窜皆愚暗自取,罪大罚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2页PPT)美的集团QMS系统培训ROHS试验V10.pptx VIP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培训课件.pptx VIP
-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实操试卷(技师)(试卷三).docx VIP
- (23页PPT)美的集团QMS系统培训成品抽检V11.pptx VIP
- 新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直线与圆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解题规律归纳总结.pdf VIP
- 美的集团QMS系统培训-成品巡检V1.1.ppt VIP
- 第四版(2025)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解读.docx VIP
-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制作贺卡.doc VIP
- 《光伏渔业池塘建设通用技术规范》.pdf VIP
- 2025年供应链管理部年终总结.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