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属矿物对大场金矿成因启示
金属矿物对大场金矿成因启示
摘要:赵海超等人根据野外工作情况,结合前人研究,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境内的大场金矿的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新的见解和看法。认为含砷金属矿物、热液成分和相对封闭的构造环境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控制着矿体的空间展布。根据研究总结预测成矿有利的部位。
关键词:大场金矿;金属矿物;矿床成因;青海;地质;金属硫化物
2010年7月~2010年12月,赵海超等人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境内的大场金矿主带参加了野外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钻孔编录。通过对岩芯中的构造现象和金属矿物组合的观察和分析,对大场地区成矿成因有了一点新的认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引发了对大场金矿的矿床成因讨论。
1.地质背景
北巴颜喀拉印支期造山带中分布的主体地层为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少量二叠纪马尔争组呈断块状断续分布在三叠纪地层中。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最早始于海西期,形成二叠纪马尔争组火山岩、碳酸岩夹碎屑岩建造,是区内盆地的基底;印支期是区内的主体,形成的三叠纪浊积岩盆地,沉积了大面积的巴颜喀拉山群砂板岩建造,地层时代以早、中三叠世为主;印支晚期,巴颜喀拉山群浊积盆地闭合,广泛的NW-SE向褶皱、断裂变形,可能是区内主要的成矿期;新生代遭受新构造运动的改造,是区内砂金矿的主形成期。巴颜喀拉构造带侵入岩弱发育,时代显示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岩性为二长花岗岩、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等。岩体侵位于早三叠世地层中,多呈岩株产出,以独立零散分布的形式产出。从岩体集中分布地区及部分岩体长轴展布方向分析,反映了受基底构造控制的特点。石英脉体十分发育,展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为NW-SE向,少量NE向或NS向;火山岩少量发育,以二叠纪马尔争组中基性火山岩为特征。岩石变质程度较低,为低绿片岩相变质,在大场北东一带二叠纪地层中发现蓝闪石片岩,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区域构造线方向以NW-SE向为主,断裂构造发育,紧密复式褶皱十分发育。
2.大场金矿概况
大场金矿处于北巴颜喀拉印支―燕山期金、锑成矿带,金矿赋矿层位为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山群板岩夹砂岩组,为一套典型的浊积岩,容矿岩石主要为深灰色泥钙质板岩、斑点板岩夹灰色长石砂岩。金矿体在平面上严格受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因而容矿岩石普遍具不同程度的破碎变形,直至部分成为碎裂岩。断裂构造多沿背斜轴部产生。矿区热液蚀变发育,其规模和强度决定于构造破碎带规模、性质和岩石能干性,主要热液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局部有高岭土化、碳酸岩化。矿床附近石英脉非常发育。
3.成矿地质背景
三叠纪巴彦喀拉山群板岩夹砂岩的地层中,主要以细碎屑岩沉积建造组成,是一套厚度巨大的黑色韵律层岩系,是一套形成于深海环境的浊积岩建造。该套地层的岩石微量元素统计结果为:碎裂岩含金最高为33.63??09,变化系数210%;粉砂岩12.07??0 9,变化系数400%;板岩9.46??09,变化系数450%,超出地壳丰度值几倍到10倍。所以他们认为大场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源于围岩,也就是作为含金建造的浊积岩。
多元素化学分析Au0.1~110g/t,平均6.3g/t,Ag0.00g/t,Cu0.00g/t,Sb0.01%~0.68%,平均0.06%,Pb0.00%,As0.1%~ 1.44%,平均0.52%,表明矿区成矿元素以Au、S、As、Sb高,Ag、Cu、Pb、Zn低为特征。矿床特征元素组合为Hg-As-Sb-Au, Au与Hg、As、Sb通常成正相关,平面上Sb、Au异常往往被包于Hg、As异常之内,具低温元素组合特征。说明该地区的成矿元素的地质背景。
4.宏观地质背景下钻孔中的微观构造
受到上述的褶皱和断层的影响,钻孔中的各种岩性,包括泥质板岩、粉砂岩、长石砂岩、千枚状安山岩、大理岩等都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和破碎。典型的揉皱现象、SC组构、蚀变矿物的定向排列、岩石的破碎角砾的定向排列等在钻孔中随时可见,显示了大场矿区属于挤压的地质环境。这些构造现象与大的构造背景紧密相关,间接验证了区域范围内的挤压环境。微小的构造也为金的沉降提供了良好的成矿空间,密闭稳定的环境为金元素的沉淀分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典型的地质现象就是在砂岩与板岩交互出现的岩层内,在砂岩层中可以见到0.2~2mm的黄铁矿,体积百分含量在2%左右,而板岩层内肉眼看不到任何金属矿物。这为在构造破碎部位有利于成矿,而岩层完好的部位基本见不到矿化提供了微观解释。砂岩层的颗粒间存在较大的孔隙,而板岩内相对缺少孔隙,所以砂岩层就相当于构造破碎部位,而板岩层相当于完好岩层。并且砂岩层内的孔隙并不是畅通无阻的,流体在这些孔隙中迁移的较为缓慢,所以有利于Au的沉降;当构造裂隙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