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的民族主义情结及其思想历程兼答朱献贞先生的批评.doc
鲁迅的民族主义情结及其思想历程 答朱献贞先生的批评
鲁迅一生经历了根本性的思想转变,这种转变并不像 瞿秋白所说的从进化论到阶级论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为 深刻的内涵。可以这样说,鲁迅的一生都没有摆脱民族主 义情结的纠缠,并经历了从民族主义到世界主义再回归民 族主义的思想转变。这是五四一代启蒙知识分子的共同的 思想历程,它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与现代民族 国家的冲突。对鲁迅的民族主义情结和民族主义回归的思 想历程,学术界尚没有足够的重视与研究。本文就这一问 题作初步的探讨,并回答朱献贞先生《鲁迅“厌恶西化” 吗》[①]一文对我的批评。
像大多数第一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一样,民族主义是 向西方学习的根本动力,而且民族主义情结伴随着鲁迅的 一生。辛亥革命前后的鲁迅是一个激烈的民族主义者。他 从进南京矿路学堂到留学日本,最初的动机便是科学救国 鲁迅最初选择了学医,是受到了父亲病故的刺激,痛感中 国缺乏现代医学,立志以医学救国。到日本仙台医专学习 又受到日本学生的歧视,更激发了民族意识。他写下了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当留日学生发起拒俄运动时,鲁迅写作了《斯巴达 之魂》,慷慨激昂地鼓吹民族主义。这个时期,鲁迅虽然意 识到要向先进国家学习,“别求新声于友邦”,但并没有成 为一个世界主义者,而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最初认为中 国的问题是科学技术落后以及满清政府腐败无能,还没有 认识到根本问题是中国文化即国民性的弊病,更不认为西 洋文明胜过中国文明。这是当时那一代新知识分子的普遍 认识。鲁迅在日本拜章太炎为师,受到了章太炎的文化保 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章太炎虽然政治上是一个 革命者,但在文化思想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的思想核 心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章太炎革命的基本动力是排满, 这是那个时代对民族主义的理解。同时,他也有强烈的反 西方列强的思想,宣称“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 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革命军约法问答》)他把民 族主义扩展到文化领域,认为西方文明不如中华文明,西 方的民主政治是“封建之变相”。他提出“均田”、“限袭产” 等民粹主义的主张,甚至把国民的道德品质按照职业、贫 富划分等级,农工等最高,官商等最低,而翻译(雇译人) 则居末位。这些思想都强烈地影响了青年鲁迅。鲁迅在留 学曰本时写下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 论》等文章,表达了鲜明的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想。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往昔的辉煌充满自豪:“夫中国之立于亚 洲也,文明先进,四夷莫之与邻,蹙视高步,因益为特别
之发达;及今日虽凋零,而犹与西欧对立,此其幸也。” [②]这与五四时期认为中国文化是腐朽、落后的文化截然 不同。鲁迅认为中国在现代的落伍,是由于没有开放,不 是由于文化的落后:“顾使往昔以来,不事闭关,能与世界 大势相接,思想为作,日趣于新,则今日方卓立宇内,无 所愧逊于他邦,荣光俨然,可无苍黄变革之事,又从可知 也。”[③]他虽然认为西方科学昌明,但对西方文明的总体 评价不高,认为难与中华文明比肩:“若其文化昭明,诚足 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④]他对现代以来西方文化的 强势传播、中国文化的衰落痛心不已,认为是“本根剥丧”、 “种性放失”。他认为文明进步原于传统,反对脱离传统: “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演来,亦以矫往事而生偏至”[⑤]这 个思想与五四时期的反传统相去何远。因此,他站在保守 主义的立场反对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崇尚西洋文明的 “偏至”之举,如“竞言武事”、“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 之说”,“终至彼所谓新文明者,举而纳之中国”,为国人 “馨香顶礼”,这样,“贱古而尊新,而所得既非新,又至 偏而至伪”[⑥]。他崇尚“摩罗诗人”,特别是密茨凯维支、 裴多菲等具有反抗精神的波兰、匈牙利等弱小民族的诗 人,其目的还是为了民族复兴。尼采是反现代性的先驱,
鲁迅接受了尼采思想,批判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的西方现 代文明,“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但与尼采不 同的是,他不是“反思现代性”对资本主义的超前批判, 而是站在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上批判西方文明。 当时的民族主义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西方物质文明 发达,中国精神文明发达”,鲁迅也持这种立场。他认为当 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如梁启超等人的“世界人”和“国民” 主张是“恶声”,必须破除。他批判科学主义“奉科学为圭 臬”,并为宗教、神话以及中国农民的迎神拜鬼等迷信活 动乃至龙的形象辩护,这也与五四时期的反迷信的鲁迅大 异其趣。鲁迅的救国方案是以传统文化容纳新文化:“外之 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 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
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⑦]当然,鲁迅对中 国文化的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