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兼并论 毕肖辉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前  言 选题意识 许久 以来 ,西方大 国尤其是美 国的兴起 ,吸引了诸 多 理性 的 目光 。在这里 ,经济学家们最为关注 的首先是其社会 资 源 的配置机制 市场机制 。可是市场配置资源 ,在 时间序列 上有初始配置和再配置之分 ,在层次序列上又有宏观配置和微 观配置之别 。从后一序列看 ,处于 国家控制背景之下 的企业兼 并行为 ,在使关系企业 内的资源利用得 以改善 ,因而产生合成 效应 的同时 ,又实现 了资源在不 同地 区、不 同部 门间的合理流 动 ;从前一序列看 ,以要素存量重组为特征 的同一行为不但弥 补 了要素增量配置 的有 限或不足 ,而且还使 以增量配置为特征 的初始配置 的失误得 以矫正 。正如现代产权理论所示 :若产权 界 区清晰且没有 障碍 阻止谈判 的顺利进行 ,无论产权 的初始分 配 (即资源初始配置 )如何,产权转让的一致协议 (如兼并)会 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 。由此可见 ,企业兼并机制是一种有效 的 资源配置机制或曰重要 的经济增长机制 。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直具有典型的资源投入型特 征 。即经济 增长 中,来 自于 资源 投入 增 加 的份额 占主 要 比重 第 2 页 (吴德庆等, 。从表象看 ,资源配置 、使用效益低下或者 说经济增长效益低下 的原 因,是经济结构 的失衡 ,其 中主要是 产业结构的失衡和企业规模结构或组织结构失衡 ,但从深层看 , 根本的却在于资源存量刚性或凝固性 。正是存量资源的凝滞 ,才 使 得: 既存 的结构失衡非但得不到矫正 ,反倒 因继续吸附 增量投入而使结构 问题趋于恶化 ; 先进企业无法迅速成长 以取规模优势 ,企业组织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 ; )过 多 的单功能的小企业在被分割 的市场上进行低水平竞争 ,经济运 行绩效极差 。因此 ,打破存量 刚性 以建立其 “流量化 ”机制 (常修泽 , ,对于实现结构转换 ,进而实现经济 的高效增 长具有特别意义 。显然 ,这一机制就是企业兼并机制 。可喜的 是 ,随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进行和逐步深入 ,以企业兼并为 核心 的 “存量改革 ”已 日益被 凸显出来 。虽然这一改革更多的 具有地方政府驱动 的特征 ,因而其主要动机是为 了消灭亏损和 维持安定,但它在客观上对结构转换所产生的作用 已不可小视 , 对改革趋 向的昭示亦不容置疑 。所 以,把兼并 问题纳入我们 的 理论视野 ,既有现实性 ,又有迫切性 。 作为市场经济 的伴生现象 ,企业兼并无疑有着悠久 的 历史 。但是 ,在一个相 当长 的时期 中,它只是零星 的发生 ,且 规模很小 。美 国是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典型的国家 ,直到上世纪 末本世纪初 ,才掀起第一次兼并浪潮 。可从那时至今 ,规模宏 大的兼并浪潮 已有五次之多。兼并对美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 中最直接 、最重要 的莫过于对现代企业组织的塑造 。如诺 贝 尔奖得主施蒂格勒就 曾断言: “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 种程度 、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 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 第 3 页 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当然 ,任何一种重要 的经济 现象都不会被经济学家置之脑后 。兼并现象也不例外 。因而在 西方近百年 的史料积累中,关于企业兼并 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 栋 。尽管如此 ,一方面 由于研 究者视野 的有 限,另一方面 由于 任何认识都只是一定时点上 的认识 。迄今为止 ,一切关于企业 兼并 的理论就不可能全是真理 ,或者 已穷尽 了真理 。至少 ,在 笔者看来 (这一看法是 以笔者所能掌握的有关文献为基础 的), 西方学者关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