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韩愈、王维“桃源诗”对比研究
“桃源”传说这一题材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同题共作”的典型之一。历代文人纷纷因袭该题材进行创作,出现了大量“桃源诗”。王维和韩愈就分别著有《桃源行》和《桃源图》,颇受后人称道。王维和韩愈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一个处于盛唐,一个处于中唐;而且两人无论从个人思想还是诗歌创作风格看,也都是迥然不同的:一个崇仙佞佛,一个攘斥佛老;一个空灵隽永,一个雄奇瑰伟。因此,即使两人针对同一题材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学界对“桃源诗”的研究并不多,而且比较零散;而对韩愈、王维的“桃源诗”的对比研究则更少,就不多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发现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源”母题研究
1、关于“桃源”母题的产生
何胜莉、朱宪超《桃源母题的异代阐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2期)中指出“桃源”母题始于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
程千帆《相同题材与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 —四篇桃源诗的比较研究》(《文学遗产》,1981年第1期)指出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源于晋、宋之间流传于荆、湘一带的“桃源”传说。“桃源”题材自陶渊明首创后,历代广泛流传。
2、陶氏“桃源”的文化内涵
强天政《陶渊明“桃源理想”探析及反思》(《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6期)深入探析了陶渊明的“桃源理想”,具体分析了陶氏“桃源”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世外桃源”既是陶渊明理想构建中清醒与迷惘交织的幻影,也是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折光,更是陶氏同现实进行抗争的精神实现和他孜孜追求的政治理想。
周凤凤、张文光《由桃花源记看陶式乌托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2期)一文指出陶氏笔下的乌托邦—“桃花源”是一个脱离当时社会现实和社会背景的高度自治的理想社会模型,这一社会模型体现了陶渊明无为而治、追求自由、厌弃战争、亲近自然、崇尚古风的乌托邦式的思想。
3、“桃源”母题的因袭
历代很多文人都有以“桃源”为题材创作“桃源诗”,而“桃源诗”在唐代尤其兴盛,据《全唐诗》初步统计,直接以“桃源”为题材的诗有24首,这些作品是:包融《武陵桃源送人》和《桃源行》、张旭《桃花溪》、王维《桃源行》、李白《小桃源》和《桃源二首》、卢纶《同吉中孚梦桃源二首》、权德舆《桃源篇》、韩愈《桃源图》、刘禹锡《桃源行》和《游桃源一百韵》、施肩吾《桃源词二首》、李群玉《桃源》、张乔《寻桃源》、章碣《桃源》、皮日休《桃花坞》、陆龟蒙《桃花坞》、陆希声《桃花谷》、李宏皋《题桃源》、皎然《晚春寻桃源观》、徐仲雅《桃源》。
刘中文《异化的乌托邦——唐人“桃花源”题咏的承与变》(《学术交流》,2006年6月第6期)一文论及唐人的“桃花源”题咏有对陶氏“桃源”的认同和接受,如张旭、张乔、曹唐等人将桃花源视为避世之地、理想之邦;同时也有对变异性解读和诠释,如王维、韩愈、刘禹锡等人把桃花源视为神仙境界。
二、王维的《桃源行》和韩愈的《桃源图》的对比研究
1、古代的评论家对这两首桃源诗作出的批注如下:
宋代姚铉在《唐文粹》中批注王维的《桃源行》:“摩诘作此诗,时年十九,姑无论其全首之格律谨严风神澹古意境超脱也。即如‘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两句,惟一处故曰攒,又的是遥看。惟千家故曰散,又的是近入。用字俱千锤百炼,且确是渔人初入桃源,由远而近,一路所见之景,可以入画。”
明代刑昉在《唐风定》中批注王诗:“质素天然,风流嫣秀,开千古无穷妙境。”
清代俞旸在《顾嗣立注引》中批注韩愈的《桃源图》:“公七言古诗,少用对句。此篇诸对,亦甚奇伟。”
清代何焯在《批韩诗》中批注韩诗:“观起结,命意自见。中间铺张处皆虚矣。章法最妙。”
清代李慎行在《十二种诗评》中批注韩诗:“通畅流丽,较胜右丞。”
清代黄钺在《昌黎诗增注证讹》中批注韩诗:“右丞作后,乃为绝唱。”
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批注韩诗:“自李、杜外,自成一大宗,后来人无不被其凌罩。此其所独开,格意句创造己出,安可不知?欧、王章法本此,山谷句法本此。此与鲁公书法同为空前绝后,后来岂容易及?先叙画作案,次叙本事,中夹写一二,收入议,作归宿。抵一篇游记。凡一题数首,观个人命意归宿,下笔章法。辋川只叙本事,层层逐叙夹写。此只是衍题。介甫纯以议论惊空而行,绝不写。”
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批注:“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传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赤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清代金德瑛在《冷庐杂识》中批注:“凡古人与后人共赋一题者,最可观其用意关键。如桃源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