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诗《江雪》生态学翻译的个案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木文选取著名唐诗《江雪》作为原文文木,采用生态翻译观的三
维原则对该诗进行翻译,对笔者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唐诗《江雪》 的生态学翻译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江雪》;翻译生态观;三维转换原则
一、原诗解读以及译木
(一)原诗摘录 《江雪》
柳宗元(773-819)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原诗赏析
唐诗作为高度凝练的中国文学体裁,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它分为四句的 绝句和八句的律诗,每句乂有五言和七言之分,其对每句的平仄格式和韵脚也有 着严格的规定。这首五言绝句诗压仄韵,以入声字“绝”、“灭”、“雪”作韵脚, 读起来只有很强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该诗语言简约,意境隽永高洁,作者寥寥 20字为后世描绘了一幅千古流传的江山雪景图。
全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烘托出了天地寥廓的酷寒雪境。一个“钓”字, 作为全诗的诗眼,打破了全诗冷然孤寂的画面。该诗寓意深远,寄托了诗人桀骜 不驯、坚贞不渝的人牛.理想,寒江独钓的生态背景和深层的社会现实意义使全诗 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
(三)译木
River Snow
No bird could be found among hundreds of mountains,
No trace could be observed in thousands of paths.
An old man in palm-bark rain cape and hat,
Fishing lonely in the cold sole boat.
二、生态翻译学的翻译观
(一) 背景介绍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在翻译 适应选择论的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 宄。这一理论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文本的解释功能,一是翻译 过程一一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二是翻译原则一一多维度的选择 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三是翻译方法一一 “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 转换。
胡庚申教授在2011年发表于《中国翻译》的文章“生态翻译学的研究 焦点与理论视角” 一文中提出,生态理论主要涉及翻译生态环境、“三维”转换、 译者中心、适应选择、生态范式和关联理论等九大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在本文 中,主要运用其中的三维转换对唐诗《江雪》翻译实践进行个案分析。
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是由所涉文本、文 化语境与“翻译群落”及精神和物质构成的集合体,是翻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 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
生态翻译学认为,“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 质。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优胜劣汰”。
从这个角度说,翻译可以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这种“三 维转换”是发生在翻译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译者应如何进行翻译。
(二) 三维转换原则下对唐诗《江雪》生态学翻译的个案分析
1、语言维转换
语言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结合生态环境对语言形式的适应 选择转换。
在音韵方面,原诗严格按照唐诗的韵律要求,运用一、二、四句压仄韵 的形式,使原诗读起来富有节奏美和咅韵美。对照笔者的翻译,按照aabb的押 韵方式,切合原诗押韵的形式,使译本基本传递出原文的韵律美。在选词上,译 本参照原诗一二句对仗的情况,采用类似的句式来进行翻译,做到I贴近原文。 原诗为五言绝句,每句五字,用字简洁凝练,传神达意。译文第一二句均为九字, 三四句分别为九、七字,上下两句字数基本对等,切合了原诗的生态环境,再现 了原诗用字的特点。
2、 文化维转换
文化维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它 关注的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 出发曲解原文。在翻译中,译者起着非常关键的桥梁作用,不仅应注意两种文化 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在语言层面上做出转换,而且要注意文化的传递,将文 化元素传递给受众。
原诗以“江雪”为题,点明全诗的大背景是连江都被雪覆盖,雪笼罩一 切的静态情景,译本将其译为“RiverSnow”,以名词并列的形式贴合原诗静态情 景,符合原诗的生态环境。原诗第三句“孤舟蓑笠翁”里的“蓑笠”是笔者自己 认为是比较难处理的一个地方。“蓑笠”指蓑衣和斗笠。两者都具备比较浓厚的 中国色彩,没有对应的英文名词来翻译,所以这是笔者翻译吋的一个难题。对照 其他译本,笔者发现奋的笔者从两者的取材上来进行翻译,符合生态环境和文化 转换的翻译视角,因此笔者将其翻译为“palm-bark rai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