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银行业估值变动启示
A股银行股估值是不是地板价,银粉和银黑们争执已久。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台湾地区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和估值变动能提供另一种思路。
当时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股市及地产高度泡沬化、本 币贬值等事件相继发生,从而改变了台湾地区银行业的经营 轨迹。
1990年台湾地区人均GDP为8325美元,而2014年大陆 人均GDP为7485美元,考虑到大陆巨大的地域差别,当年 台湾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现在的大陆非常类似,所以可作为镜 鉴。
GDP高速增长促进银行业繁荣
利率市场化在台湾地区实施较早。台湾金融当局为了应 对资金市场的资源配置扭曲和地下金融的猖獗,经过十几年 努力,于1989年修订《银行法》,最终全面放开银行存贷款 利率,但利差并未快速缩窄。同时,台湾地区银行业的景气 程度也在90年代初期达到高点,1990年本地银行业的R0E 为20. 79%o同年2月,台湾加权指数达到12495. 34点的顶 点。在25年后的今天,台湾加权指数仍然没有突破这一顶 点。
台湾地区银行业的巨大获利能力吸引很多产业资本试
进入,台湾金融当局也试图放开民营银行的经营,以提高 金融业效率。最后,台湾金融当局在1991年和1992年准入 了 16家民营银行,1993年台湾银行数量达到33家,银行业 竞争日趋激烈。但一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本地银 行业的ROE还能保持在10%左右。股市到迗泡沫顶点后一路 下滑,在1990年10月到迖底部2560. 47点,之后数年在3000 至6000点之间大幅震荡,但与大陆地区类似,凭借多年的 GDP高速增长,股市的波动并未转化为全局金融危机,也未 大幅削弱银行的资产质量。
从1994年到1995年,几个预警信号出现了。首先,以 国泰房价指数为指标,多年持续攀升的地产市场到达顶点。 其次,民营企业负债比例也到达历年高点,开始长达十几年 的去杠杆过程。第三,台湾⑶P增长率在1994年正式脱离 两位数增长,降为9. 51%,此后再未回到原来的高位。第四, 新台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在1995年开始脱离低位,并持续 贬值。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的经营开始经受压力,1994 年台湾地区银行业不良率为1.82%,是两年前的一倍多,并 在1995年迗到2. 85%,之后开始长迗8年的攀升。
但这时银行业的危机并未全面爆发,最先出现危机的是 基层金融机构。1995年-1996年台湾共发生38件挤兑事件, 均发生在各地信用合作社和农会,1996年台湾基层金融机构 不良率达到7. 10%,并在数年后达到10%以上。
1997年东亚各经济体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台 湾地区经济相对健康,危机爆发后一年,本币仅貶值19. 88%, 股市也仅下跌17.44%。同时期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 等国本币贬值均在30%以上,股市下跌在40%以上。
但到了 1998年,地产市场已经下跌数年,国泰房价指 数从高位下跌了 40%左右。自当年7月开始,陆续发生大型 公司的违约事件,许多以地产作为抵押物的借款者直接把地 产丢给银行。这些事件撼动了台湾银行业经营的根基,1998 年其不良率为4. 36%o迫于坏账压力,台湾地区“财政部” 于1999年提出了《加速银行转销呆账办法》,由台湾地区“中 央银行”和“财政部”出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金融营业 税,帮助金融机构消化坏账。而银行不良率则到2001年见 顶,高迗11. 26%,在此之前,银行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大量粉 饰。台湾本土金融人士认为,台湾金融机构五十年赚的钱被 坏账吞噬殆尽。
2002年之后,台湾地区银行业经营日益谨慎,加上经济 复苏,不良率也节节下降,但受制于资本向大陆的转移和间 接金融向直接金融的转移,利差逐年下降,现在仅为90年 代的50%左右。最新数据显示,台湾银行业的R0A和R0E分 别为0.71%和10.44%,虽然创下2000年以来的新高,但无
力重现昨日的辉煌。 线性估值不可取
纵观台湾地区银行业90年代至今的经营,我们会发现 用线性思维给银行业估值极为困难,台湾银行业投资者曾经 犯下巨大的错误。以彰化银行为例,在1991年,市净率(PB) 平均为8. 5倍,甚至在风暴即将到来的1997年,其平均PB 依然高迗7.6倍,而在不良资产爆发最高峰的2001年,最 低PB仅为0. 5倍。到了 2013年,彰化银行平均PB为1. 2 倍。在估值下降过程中,台湾银行业投资者蒙受了巨额损失。
正如对寿险公司估值的难度在于对长期利率的估计,对 银行估值的难度在于对长期利差和不良率的估计,而身处 1991年的台湾银行业投资者,恐怕很难想象10年后不良率 会上升10倍以上。不仅如此,在某些关键的时点,如1998 年的台湾,金融事件会带有强烈的反身性和正反馈特征,从 而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