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课件 第九章.pptVIP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课件 第九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概 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帝国主义一系列侵略行径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剥削和压迫,激发了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 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开端。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导致了音乐文化的转型。虽然传统音乐依然是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音乐形态,但是西方音乐开始在我国传播。 中国传统音乐 指的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新音乐 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以前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从此,中国音乐进入了“以借鉴西方高度声乐化和高度器乐化的音乐形式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创作阶段”。 第二节 西方音乐的传入 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 新式军乐队的建立 新制学堂乐歌课的开设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早期音乐教育 这段时期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在行为本质上与明清时期不同,因为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传播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而这段时期的传播则带有侵略性。但就文化传播而言,两者则没有太大差别。 圣诗歌集 1818年,马礼逊博士,《养心神诗》 1852年,杨·威廉博士,厦门方言体《养心神诗》 1861年,宾·威廉,福州方言体《榕腔神诗》 1862年,宾·威廉博士,潮汕方言体《潮腔神诗》,厦门方言体《夏腔神诗》 1872年,伯·汉理和富善,《颂主诗歌》 教会学校 马礼逊学堂(1842·香港) 崇信义塾(1845·宁波) 上海清心书院女校(1861·上海) 登州文会馆(1872·山东文登) 军乐队 铜管乐器组成的“军乐队”是传入中国较早的西方器乐形式。 中国最早的铜管乐队是1878年成立于上海由菲律宾乐工组成的铜管仪仗乐队(即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前身)。1881年改为“上海公共管弦乐队”。其后,任职海关总务司的爱尔兰人罗伯特·赫特于1885年在天津海关建立私人乐队,这是我国近代有着较大影响的一支铜管乐队。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兴起 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所教唱的歌曲。 学堂乐歌的内容 以抵御外侮、富国强兵为其最主要的内容,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时代要求。 此外,还有表现人们对祖国历史和山河赞美的歌曲。提出振兴实业、富强国家的。有宣传男女平等、提倡女权的。还有大量反映学生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等。 学堂乐歌的创作 作为一种填词形式的歌曲,其曲调主要来自日本、欧美国家,少量则采用中国民间曲牌。此外,也有少量中国音乐家作曲的歌曲。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 沈心工的代表作 《体操——兵操》,后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是学堂乐歌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作品。 《黄河》,是沈心工自创曲中最突出的一首,杨度作词。歌曲体现了宏大的气魄和强烈的激情。 在日本期间,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曾饰演《茶花女》中的茶花女等一些剧目、被中日人士关注。 1906年独立创办编印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本刊的稿件撰写、插图绘制、封面设计等全由他一人承担。 在七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音乐人才如刘质平、吴梦非、丰子恺、潘天寿等。 李叔同的歌曲创作 出国前至出国期间,所用曲调多取自传统曲调,内容多流露出对国家存亡的忧虑,如《祖国歌》《隋堤柳》等。 回国至出家时期,多选择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填词,文辞流丽生动,富于意境和韵味 ,如《送别》《春游》等。 出家后《清凉歌集》,佛门境界的感悟。 《春游》,李叔同作曲作词,三声部合唱,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抒发来陶冶人的品性,在浙江时为应教学之需而作。 《送别》:这首曲调原是美国作曲家约翰·P·奥特威创作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日本音乐家犬童信藏在此曲基础上删除了所有的切分倚音,填写了《旅愁》一曲。李叔同根据《旅愁》填词写成《送别》。 曾志忞 曾志忞(1879~1929),早年任教于上海南洋公学附小,1901年辞去职务赴日本留学,曾学法律,转学音乐和绘画,1907年回国仍从事音乐活动,1908年创办“上海贫儿院“,并在贫儿院中办音乐部,成立了管弦乐队,共办了5年。1921年移居北京,以律师为职,仍从事音乐活动,1929年去世。 曾志忞的音乐成就 主要音乐社会活动: 1902年在日本参加了沈心工发起的“音乐讲习会”,并在1904年将其扩建为“亚雅音乐会”。 1905年,与朱少屏组织“国民音乐会”,以“扩张国民音乐思想,鼓吹国民音乐精神”为宗旨。 1907年在上海与高寿田、冯亚雄等创办“夏季音乐会”。 1908年创办“上海贫儿院”并成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