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第一学时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广东省阳春市春湾中学 伍诺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毛泽东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学习目标(全班齐朗读)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难点) 三、走进课文 1、学生介绍作家资料。 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全体同学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 4、请个别学生在黑板对下列加点词注音: 河干(ɡān) 门圮(pǐ) ?船?棹(zhào) 曳(yè)? 湮没(yān) 啮沙(niè) 坎穴(kǎn) ??溯流(sù) 臆断( yì ) 3.字词释义、课文翻译理解(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1)、小组讨论,质疑重点字词,疏理翻译各文段。 (2)小组派同学对重点字词释义,翻译各文段。 四、课堂练讲评(学生抢答)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 2、(1)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中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 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故事用庙僧、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主观臆断。 B、文章中出现了两次“笑”。讲学家的“笑”是对庙僧的肯定,表示赞同他的看法;而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嘲讽和挖苦。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五、归纳总结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启示)? (原文回答)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理解分析)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1、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寻找石兽的?(列图表找关键词)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板书设计: 寺僧→顺流而下→无迹 河中石兽 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

文档评论(0)

dsw285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