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docxVIP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孙玉峰 赵明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2550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2) 5-0085-02 【摘要】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中药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 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220例,随机分成治疗 组和对照组:两组综合治疗相同,治疗组126例加用中药地黄饮子辨证加减治疗, 对照组94例采用西药方法。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两者治疗后HDS及MMSE积 分比较、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西医常规治疗结 合地黄饮子加减常规服用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中西医结合 地黄饮子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它主要是小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脑深部白质变 性,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多见于有高血压病史、进行性痴呆、假 性球麻痹、锥体束及锥体外系损害等症状的中老年患者。过去诊断往往依靠病理。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发展,越来越发现木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牛活质量的高 发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没有特殊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探索应用中西医结 合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5月?2010年5月,收集我院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中BD病220 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26例,对照组94例,均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及神经科查体, 并行头颅CT或MRI检查,均确诊。治疗组男89例,女37例,年龄52?86岁, 平均65.5岁,病程数天至数年不等,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6例,糖尿病史53例, 冠心病史73例,高脂血症病史44例,吸烟史7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其中记忆力减退M5例,以近事记忆力减退为主,计算能力障碍89例,分析判 断力障碍51例,注意力减退及社会适应能力减退41例,情感及性格改变23例; 偏瘫63例,失语、偏瘫37例,球麻痹114例,步态异114例,排尿障碍43 例,头晕眼花、恶心、手足麻木等感觉障碍15例。CT或磁共振表现:I型29 例,II型73例,III型24例。 对照组男66例,女28例,年龄51?85岁,平均65.2岁,病程数天至 数年不等,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7例,糖尿病史39例,冠心病史54例,高脂血 症病史32例,吸烟史5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其中记忆力减退86例, 以近事记忆力减退为主,计算能力障碍66例,分析判断力障碍38例,注意力减 退及社会适应能力减退31例,情感及性格改变17例;偏瘫47例,失语、偏瘫 28例,球麻痹85例,步态异常85例,排尿障碍32例,头晕眼花、恶心、手足 麻木等感觉障碍11例。CT或磁共振表现:I型21例,II型54例,III型19例。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美国神经病学会第4版《神经病学诊断与统计手册 (修订版)》(DSM-IV)的诊断标准[1],采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lt;10 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标准:文盲le;16分,小学le;20分,中学或以 上文化le;24分;MMSE标准:文盲及小学le;19分,初高中le;21分,大学le;23 分。轻度23?20分,中度19?11分,重度le;10分。且符合(1) 60岁以上(少 数可50岁以上)发病,常见头晕、头痛等症状;(2)缓慢逐渐式或阶梯式起病, 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情稳定期;(3)早期可无智能障碍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随 着病情的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智能衰退且逐渐加重;(4)有影像学检查的典型改 变;(4)有影像学检查的典型改变;(5)结合临床资料,排除其他一些疾病。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 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3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清除自由基,神经营养剂,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及治 疗各种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其它对症和辅助治疗处理,意识不清或吞 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地黄饮子,方用:生地黄、巴戟 天、肉欢蓉、茯苓、菖蒲各15g,山茱萸、石斛、五味子、桂枝、麦冬、远志、 附子、淫羊董各10g,薄荷4g、干姜3片、大枣5枚。加减:头痛者加白芷、蔓 荆子、菊花;便秘者加番泻叶(泡水)、大黃;痰盛者加天竺黃;气虚者加红参、 黄茂;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心悸者加酸枣仁、柏 子仁;少寐者加夜交藤、合欢皮;脾胃虚加党参、白术、黃茂;语言或听力障碍 者加赤芍;下肢障碍甚者加牛膝;上肢障碍甚者加桑枝;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30天为一疗程。 1.4疗效判断 结合临床症状改善状况,以HDS、MMSE积分为参考指标,采用量表疗 效标准判断总疗效,以疗后、疗前积分比较结果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