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我与地坛》生死观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当代散文《我与地坛》生死观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62-03
一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透露出来的生死观具有明显的积极性。首先,作者是想通过对生命的珍惜以便给母爱以回报。如,他克服死亡欲望以后,“为了活着”进行写作,“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此刻“我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作者敢于面对现实,积极追求,热爱人生,挑战死亡的精神,自然地引起人们的思考。
其次,除了爱护自己的生命,他把珍惜生命的积极信息传递给别人。这是贯穿史铁生生死观中有着十分积极意义的另一条线索。例如,文中那位“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的“最有天赋的长跑家”,并不能“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虽然作者和长跑家“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呆到天黑,开怀痛骂”,但是“骂完沉默着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复次,由此深掘下去就可以发现,史铁生的人生观以独特的视角而客观地看待人生。他在描写那位小姑娘时这样写道:“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借以隐喻自己自豪的智慧和苦难的残疾同在。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他认为,世间既然有幸福,必然就有苦难,谁都有可能承担幸福和痛苦,完全承担其中一样或什么都不承担,都不现实。
再次,《我与地坛》作者的生死观表现出一定的宗教色彩。如,作者复述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的片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作者俨然把死亡当作“结束苦难”的标志,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悲剧感和恐惧感。
宗教色彩有一定的社会实在性,否则难以解释其信徒之广之众之虔诚。史铁生对生死观阐释颇具宗教色彩;然而,掩卷深思,却又觉得这体现他的自然观,对待死亡的态度很客观。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这样想过之后,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不会觉得轻松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作者把人的生命历程比喻为“早起熬夜”,准备迎接一次考试;把人的生命历程的结束比喻为进入“一个长长的假期”,充满自然、达观的积极态度。
二
《我与地坛》透露出来的生死观与作者成长背景——“表面的红星红旗,实质上的瑟瑟秋风”有关。史铁生(1951—2010)出生于新中国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时期,小学时光在社会主义运动(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民大炼钢铁,1959年“反右倾”,1960年上海会议决定继续“大跃进”,1961年至1963年经济困难,1964年学大庆大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中度过。中学时代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积极投身于“文化大革命”,却因“出身不足”而面临“不得学习、不能革命”的囧(宭)境,只好带着三分虔诚七分好奇之心,拖着病躯,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年到革命圣地延安一带插队),种了一年地,养了两年牛,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他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经过一年半的治疗逐渐对自己的“躯壳”失去信心,一心要自杀,被众人力劝才勉强答应活下来。上了七年的班(1974年-1981年在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自学外语,练过画彩蛋;学写小说,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在西北大学《希望》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自迷上写作以后,至1992年,史铁生共发表了50多部作品(包括中、短篇小说,散文等),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我与地坛》一度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从作者史铁生的成长历程中可以发现他的生死观的由来。他21岁患病前是在新中国五星红旗的照耀下成长的。那时,中国刚刚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正在迅速、大步地向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迈进,而且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根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国大陆广大劳动人民大都沉醉在无比狂热的政治激情之中。虽然笔者比史铁生年轻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