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肌萎缩诊疗指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脊肌萎缩诊疗指南 【概述】 脊肌萎缩症简称脊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脊髓前角细胞进行性变性疾病,部分脑干下部的运动神经核也可受累。临床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多在肢体近端肌肉开始,也可表现有舌肌萎缩和吞咽困难。儿童病例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SMA可分成很多类型,常见的有: (一)SMA I型(Werdnig-Hoffmann病) 1/3的患儿于出生前发病,其母于妊娠中可感到胎动减慢,或胎动突然停止。几乎100%于生后5个月内发病,,生后不久即表现为肌肉无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为主,躯干肌亦可受累。呈现明显的肌张力低下及自主活动减弱,反射消失,伴肌肉萎缩,舌肌受累可有肌肉萎缩及肌纤维颤动。严重的婴儿可表现为吸吮及吞咽困难,哭声低弱,呼吸表浅,翻身、抬头困难,常因呼吸道反复感染而早期死亡。此型预后最差,95%于生后1岁半内死亡。 (二)SMA 1I型 多在生后6~15个月内发病,个别者可在1~2岁时发病。6个月后开始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对称性肢体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肌张力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患儿可独坐,但不能独立站立和行走。早期无肋间肌和延髓麻痹症状,l/3可有面肌受累。1岁后起病者可生存至少年或成年,严重者可致残。 (三)SMAⅢ型(Kugelbery-Welander病) 又称为少年型进行性脊肌萎缩。为常隐遗传,1/3有家族史。发病多在2~17岁,男性较女性多见。本型起病隐袭、缓慢进展,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和萎缩,早期以大腿、髋部无力明显,走路时呈鸭状步态,站立或上台阶困难,逐渐累及肩胛带及上肢肌肉,手肌则较少受累,但胸锁乳突肌较易受累,少数患者亦可出现面肌、软腭肌及舌肌受累,约1/4可出现腓肠肌假肥大。少数患者可有手肌束颤及弓形足和双手细小震颤。本型预后良好,个别女性可有正常寿命。轻型患者20岁后仍可行走。本型因可出现肌酶如CPK等不同程度的增高,肌电图除神经源性损害外尚可有肌源性,因而需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鉴别,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 (四)成年发病的SMAⅣ型 又称为成人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adult chronic:proximal spinal mLISCuIaratrophy),约1/3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型的发病年龄多为18~30岁,最晚可达60岁。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主要为进行性上、下肢近端无力或萎缩,肌张力低下,反射减低或消失,有肌肉束颤。除肢体近端受累外,晚期可出现后组颅神经受累。一般预后尚好,发病后可存活20~30年。少数家族病情进展较快,病程只有2~3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发病多在40~60岁,预后较为良好,可至正常寿命。 (五)成人发病X-连锁SMA(Kennedy病) 又称为性连锁脊髓延髓肌萎缩(X-1inked spinal bulbar muscular atroptly,SBMA),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在40岁以后,首发症状为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几年后方出现肢体无力。舌束颤和肢体肌肉的肌束震颤常可见到。肢体无力以近端为重,随疾病进展逐渐波及远端。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 该型SMA的基因突变编码部分男性激素受体,所以男性患者常有乳房发育增大,睾丸萎缩,生育力下降和内分泌异常如糖尿病等,可测雄激素受体水平。 (六)其他类型SMA 除上述几种常见的类型外,尚有多种类型,如儿童和青少年期局灶性肌肉萎缩症,常见的有:局限于延髓的Fazic-Londe综合征,儿童期发病的延髓运动神经元变性的致死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及局限于肩胛腓骨肌群的肩胛腓骨肌萎缩症(scapuloperoneal muscular atrophy) 等。 【诊断要点】 (一)电生理检查 尽管SMlA有不同的亚型,但在电生理方面各型具有同样的表现。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 (二)诊断标准 1.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临床表现,不应有锥体束征。 2.电生理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3.脑脊液蛋白含量正常。 4.肌肉活检为神经源性萎缩,神经活检为轴索变性。 5.家族史。 6.排除有相似症状和体征的其他疾病。 (三)鉴别诊断 1.婴儿型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生后即为肌无力,其母有重症肌无力。一般于生后逐渐好转,且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 (2)先天性肌张力不全(Oppmenheim病):主要为肌张力低下,肌肉无萎缩,肌电图及肌肉活检无异常所见。 (3)Porepe病(糖原累积病Ⅱ型):有血清麦芽糖酶缺乏,心脏明显扩大,肌活检肌纤维中有大量糖原代替原来的肌纤维。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出生时一般情况好,一般发病在3岁以后开始学走路时。多有肌肉假肥大,肌电图为肌源性改变,血清

文档评论(0)

阿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