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3 / NUMPAGES4
饥饿艺术家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怪诞的人物和情节。
2.体会作者对不合理社会的扬弃的精神。
3.感受小说荒诞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从语言中感受小说的荒诞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课文知识分析。
1.作者介绍。
2.作品分析
(1)《饥饿艺术家》出版背景
1922年,卡夫卡写下《饥饿艺术家》这一短篇,1924年,出版短篇集《饥饿艺术家》,共4篇,1924年4月,即卡夫卡去世前的一个多月,他在病榻上校阅本篇清样时,不禁泪流满面,可见与书中主人公发生共鸣之深切,可惜该《饥饿艺术家》出版时,作者已辞世。
(2)《饥饿艺术家》人物分析
卡夫卡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寓言性世界。《饥饿艺术家》中那个艺术的殉难者形象其实是一个象征,他饿死笼中的深刻寓意是精神上的饥饿。由此,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人的生存窘境,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第一种理解。
可以说,《饥饿艺术家》中的饥饿艺术家就是卡夫卡自己,借由象征手法,描绘超人的饥饿表演,文中夸张的现实,诡异而又真实的细节描写,加上括号中对艺术家行为的客观阐释,勾勒了一位饱受现实和自我精神双重折磨的艺术家形象。这就是卡夫卡想诠释的自我啊!
从事艺术工作是有风险的,荣耀和财富,智慧与才华的背后是血与泪,是他人的误解与自己的迷茫……饥饿艺术家苦于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可以给他超越饥饿极限的动力,没有艺术之外的出路;卡夫卡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把青春与肉体一并献给文学,几乎是孤身一人从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道路,付出的代价是终身与婚姻无缘,身体积劳成疾,还得不到认同,以至于英年早逝。他们伟大着,痛苦着,并忍受着……
卡夫卡是迷茫的,因为:没有出路。或许《饥饿艺术家》可以成为他对世俗的一种抵抗,一种逃避,但是他知道,这些是没有用的,物质的世界是不会给他活路的,他自己近乎于对于文学苛刻的态度也不会给他活路。有人曾问他:为何不用写作谋生,把银行的工作辞去呢?他回答:我不会用艺术去赚钱。可见他对文学的重视,也正是这种偏执把他引上了天才的绝路,如大多数天才一样在短时间内发光发热燃烧生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然而也如流星般转瞬即逝……
△第二种理解。
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①首先,我们每个人既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票子,房子,车子”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宁可饿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不是也沦落到马戏团与兽类为伍吗?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像饥饿艺术家的观众一样表面上对“高洁”顶礼膜拜,而内心里谁会真正视“名利如浮云”呢?谁会去学宁可饿死也“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呢?作为追求高雅艺术有坚定信念的饥饿艺术家既“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也无人相信他的艺术,又不愿与现实和解,这样的人怎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呢?
②其次,饥饿艺术家和黑豹分别象征高雅与庸俗。高雅的艺术家冷冷清清,饥饿而死;庸俗的黑豹却观者如堵,它享受着美食,生机勃勃。这就是现实。古人说:阳春白雪,和者盖寡。高雅的艺术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不属于生活,它就是艺术本身。不然古时的俞伯牙为什么会因为其知音钟子期之死而终身不复抚琴呢?饥饿艺术家向大众表演艺术并企求观众认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本身就有失高雅;既然没有知音何必要屈身马戏团混同于庸俗呢?迂腐的艺术家即使不学俞伯牙,也可以学学当今的易中天啊,“学术的观点,大众的口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是一样能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么?不知变通的艺术家根本不知道现实是失节是小,饿死是大啊!只要活着,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何愁“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呢?
③再次,饥饿艺术家追求纯精神而不食不合自己口胃的食物,某种意义上有把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倾向,这只能为极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所效法而难以为大众所接受。人在生活中需要有某种精神支撑,诚如卡夫卡所说:“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但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也同样不能生存。饥饿艺术家临死仍然坚守其信念,但眼睛里“流露的不再是骄傲”,说明他已预言未来物质会战胜精神。令人困惑的是,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过度的物质占有又会使人堕落,使人迷失自我;人们虽然崇尚高贵的精神,但无法放弃宝贵的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精神和物资的天平上,我们需要精神的追求,信念的支撑,但不能否定物资;对于物资我们只能说: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卡夫卡对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不是赞扬不是贬低,也不仅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