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受气候条件制约,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不管是大气降水、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须通过土壤载体变成土壤水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3.地表水资源量按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年河川径流深的地区变化分:干旱--干涸带、半干旱—少水带、半湿润—过渡带、湿润—多水带、多雨—丰水。
4.农田五水:大气水、土壤水、作物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5.土壤为大气水、作物水、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的枢纽。
6.农业水资源包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截流水和净化后的废污水。
7.秸秆覆盖与免耕、深松或一般耕作相结合。
8.春播作物覆盖秸秆时间,玉米拔节初期、大豆分支期。
9.按覆盖秸秆时间分休闲期覆盖和生育期覆盖。
10.地膜覆盖阻碍土壤水分垂直蒸发和土外水分的垂直进入。迫使水分横向运移或放射性蒸发 (向开孔处移动)。
11.直接还田技术要点:粉碎还田,留高茬还田,覆盖还田。间接还田:过腹还田,垫厩还田,堆沤还田。
12.地面灌溉经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消耗水。
13.适合我国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如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隔沟灌、细流沟灌、平整土地、坐水种、膜上灌、波涌灌等。
14.要实现地面灌溉用水的高效率,要确保土地平整度。
15.土地平整方法常规土地平整措施和激光控制平地技术。
16.畦田改造方案:大畦改小畦实施小畦灌溉;激光平整土地技术,对土地精平,水平畦灌。
17.畦田的设计与规划以南北方向布置为好,也有平行于保护设施长度方向,应保证畦田沿长边方向有一定的坡度。
18.畦宽取决一般为2—4m。
19.畦埂断面为三角形,畦埂高0.2—0.25m,底宽0.3—0.4m。
20.水平畦田灌水技术建立在激光控制土地精细平整技术。
21.波涌灌溉又称间歇灌溉或涌流灌溉,分波涌沟灌和波涌畦灌。
22.波涌灌溉中随田面供水放停,田面水流经历起涨和落干。
23.抗旱型种衣剂是具有吸水、保水及杀虫、杀菌等多功能。
24.保水剂按原材料分:淀粉接枝聚合物体系,纤维素接枝聚合物体系及合成聚合物体系,目前应用较多是丙烯酸类聚合物。
我国水资源特点: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及地均占有水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途径:提高产量水平;减少田间耗水量。同时发挥作用。
农业用水战略对策:发展节水型农业,持续高效利用水资源;合理布局农业种植结构,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农业水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实施有效补偿制度;加强农业水资源宏观调控,区域管理。
农田水循环过程:大气降水落到地表的过程中,被作物冠层截留小部分,穿透冠层的雨水,一部分渗入土壤,一部分沿土壤表面流向低处,形成地表径流;下渗到土壤中的水分,一部分存储在土壤中,一部分向下渗透,补给浅层地下水;留在土壤中的水分或通过地表蒸发到大气中,或被作物吸收在蒸腾作用下返回大气中;获得补给的地下水如果埋深很浅可在毛管力的作用下上升到土壤中,深层的地下水经过人工抽取灌溉农田;植物体内的水分在植物体内传输,通过叶气孔扩散到叶片周围空气层,最后参与大气湍流交换。
SPAC系统:土壤是供给作物吸水的来源,大气是作物散失水分的去路。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到冠层各部分,水分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因此水分从土壤经作物到大气保持着连续状态,土壤、植物和大气构成了水运行的连续通道。机理:在PAC中各部位水势,土壤>根>茎>叶>大气。叶面蒸腾时先引起叶水势下降,在叶茎间产生水势差和水势梯度,水分由茎向叶流动,接着在茎根间和根土间发生连锁反应,形成由土壤经作物到大气的水流。
土壤水资源特性:对降水的依赖性与相关性;不易保存性 (易耗失性);不可开采性与就地利用性;可调控性。
土壤有机质作用:是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场所,能迅速使施入土壤中的氮磷钾肥通过微生物固定,以有机态形式存在,减少养分流失;在降解过程中生成的多糖和腐殖酸等能增加有机胶体,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因此,增加土壤有机质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使土壤疏松,提高渗水能力,改善土壤保水性,增加土壤储水能力。
举例说明农田水分管理措施:修建控制地下水位的明沟或地下暗沟,防止地下水位过高对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在地下水埋深较大时,引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抬升,促进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作用;井灌和引黄灌溉结合,使地下水位在有利于作物生长的范围内波动。
秸秆覆盖作用:抗御旱灾;稳定地温,抗御干热风;减少流失、抗御风蚀、维护土壤耕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产量等功效。
地膜覆盖优点:增温保湿、保墒提墒、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近种子萌发,使作物出早苗壮苗;促进作物早熟高产。
秸秆还田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作物产量。
覆膜对作物生长环境及自身生长影响:减少全生育期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作物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