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的目的更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更在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以前
已有概括论述(发表于全国中小学教育网上),现又经过认真思考,
在内容方面做了进一步拓展。(也发表在全国中小学教育网上)
一、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认为最
重要的理由是由语文教学的历史责任感决定的。我是从一个不同
于现在的语文教学层面而从一个更高的历史层面上论述这个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有许多民族,它们是怎样凝聚他们的人民
的呢?有的是靠血缘凝聚的,有的是靠宗教。中国从历史上看从
未有一个举国公认的宗教,历代的统治阶级对宗教的态度也褒贬
不一,加上释、道、儒三家分立,宗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凝聚力
在有限。那么,中华民族是靠什么力量凝聚呢?我认为中华民
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在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世界
最大的民族,必有使其凝聚在一起的超凡力量,这种超凡力量非
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的传统文化莫属,中华民族是一个靠文化
凝聚的民族。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都是靠文化来凝聚的,外来的
异族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也必然同化于传统文化之中,顺之则
兴,逆之则亡。在目前的语文教育大环境下,我越来越感到传统文
化缺位对我们社会、民族造成的危害。究其原因,正在于我们的语
文教学不重视或忽视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造成了我们的
1
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
的孩子,所以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也一天天的弱化,这种现状让人
十分担忧。
其次是语文学科育人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不象数
学、化学、生物、物理那样以传授技能为主,它必然要承担育人的
任务,培养人的精神修养、人生态度,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
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上世纪我国产生的一批大学问家都是学贯
中西。他们不但掌握最先进科学技术,同时深厚的国学功底在他
们身上形成了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情结,
报效祖国是他们永恒的信念。当中国需要他们时,他们均义无返
顾地抛弃名利、地位以及丰厚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其精神
可歌可泣。他们的民族情结又是怎样形成的?正是早期的传统文
化的教育,使他们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久而久之,必然厚积薄发,
内化成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义无返顾的回归,正是他们身上
民族情结作用的必然结果。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举世公认的大学
问家,也更是做人的楷模,这些都是语文学科育人本质的正面范
例。另外,育人也和一个人的学识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现在社
会上博士、博导满天飞,但我们没有真正意义的大学问家,这是因
为和老一辈科学家相比,他们之间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大为不同,老
一辈科学家追求的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因为他们所接受的传统文
2
化中从不宣扬追求虚名,而今天的某些人更追求个性的张扬和对
社会的索取。不同的价值追求,必然导致他们对取得学识的不同
的态度,也导致不同的结果。我在这里只是举了一个学界的例子,
其 ,在任何一个行业这些道理也都是相通的。这些例子都在告
诉我们应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把握我们语文教学,也就是以传
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不能放弃育人的责任,它应该让学
生在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向都要有所作为,
而不是把语文仅仅讲成文章学、修辞学、语法学等,只有这样语文
课才会教得充 、教得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
同时语文学科也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育人的本质回归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杜甫有一
句诗为“润物细无声”,这就是传统文化作用于学生情景的真 写照。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小时候背诵了许多似懂非懂的诗文、警
句,当时朦朦胧胧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就发现那
些东西日渐内化为自身的性格修养,成为思想的精髓,并随着人
的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其显示的生命力和作用力是任何说教
都无法比拟的,一句“天行健,老子当自强不息”可以让人终生为追
求理想目标而努力。至于“位卑未敢忘忧国”所展示的报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人,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丈夫气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