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6).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讲 逍遥之境 同学们,这次我们讲逍遥之境。逍遥之境讲的是道家庄子的思想。庄子继 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是对老子思想又有新的发展。如果说老子注重本体论的彰 显,那么庄子就发展了道家的境界论。读庄子的书,感觉波谲云诡、匪夷所 思,其实都是道家境界的展现。 庄子的书有两个难读的地方,一个是文字上的难读,有较多生僻的修饰 词。第二是庄子好用寓言。庄子不喜欢直接说自己的思想,而是喜欢用寓言来 表达。读者很容易被单个的故事所吸引,却迷失掉贯穿多个故事中的主旨。所 以我们读庄子,需要从诸多寓言故事里寻找其主旨,才能获得比较正确的解 读。 庄子的境界论,主要是从心灵的开显场景来展现高妙的道家义理。悟道的 心灵则为道心,或者称之为心斋,未悟道的心灵则为成心,什么叫心斋呢?庄 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个志是指心之所之,心的意向所指的地方。一志,是说志要纯正。怎么 纯正呢?不要指向耳朵感官上的对象,不要指向心中的意象,而是要指向心中 的气。气是无形无象的,虚而待物。气本身没有具体的东西的,就如镜子一 样,镜子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它能待物,镜子外面有了东西,镜子里边 也就有了影像。镜子对所待之物没有任何主张,气也对所待之物没有任何主 张,仅仅顺着物而协调运动。庄子的心斋就如同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涤 除玄鉴。 那么一般人没有达到心斋,仅仅在成心的状态中。从出生到现在,被各种 社会经验、各种欲望、各种计量所填塞的心灵,就是成心。塞满各种人为的见 解,各种自己为是的观念,然而处处指东划西,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成心,都 有给自的是非观,互相不服气,于是争吵日益繁杂起来。庄子说,未成乎心而 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已经到了,是不可能的。所 以没有成心而有是非,也是不可能的。人世间的是非奠基在成心的基础上。 庄子用昭文鼓琴来比拟这个道理。成心就如同弹琴,而是非就如同宫、 商、角、徵、羽五音相错而出。要想没有五音的繁杂,就要停止弹琴。 庄子的逍遥齐物,也是建立在去除是非标准的基础上的。在成心中,而有 各类标准,你符合标准就洋洋自得,不符合标准就自惭形愧。但是,在道心状 态下就不一样了,去掉任何标准,万物就齐一了,你的人生就逍遥了。怎么个 齐物法?我们设想两幅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大家在荡马路,三三两两,各自成 群。第二个场景是大家在操场上做体操,跟着音乐口令在比划动作。如果我们 用庄子的观点来看,哪个是齐?庄子会说,荡马路是齐,做体操是不齐。同学 会问,怎么会这样?因为庄子齐的思想,后面的核心是自然。万物秉持自己特 性就是自然。万物本来就不是一模一样的,那么在无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各 自差异的特性,就是齐,所谓齐于自然本性。而逍遥呢,也是从外力强制下回 到自然本性,就逍遥了。 比如,有人本性是考100 分,他考100 分就逍遥,他考60 分就不逍遥。有 人本性是考60 分,他考100 分就不逍遥,他考60 反而是逍遥。有人的本性是 从60 分发展到100 分,那么考分不断上升就是逍遥。有人的本性是从100 分发 展到60 分,那么考分不断下降就是逍遥。没有统一的好,适合自己就是逍遥。 再比如说,甲马和乙马,那匹马好?与其用甲马作为马的标准来否定乙 马,或者用乙马作为马的标准来否定甲马,不若彻底否定马的标准,这样甲 马、乙马不能作比较,都是各自的好。 庄子把齐物的思想放到人生当中,就产生物化的思想。有一个比较有名的 寓言叫庄周梦蝶。庄周梦到了自己变成蝴蝶,便认为自己是蝴蝶,很真实很快 乐,不认为自己是庄周!等到梦醒,又认为自己是庄周,很真实很快乐,又不 认为自己是蝴蝶。 庄子说,你这样认为就错了。你在事物的前一阶段,并执迷在前一阶段而 看轻事物的后一阶段。你若在事物的后一阶段,又执迷在后一阶段而看轻事物 的前一阶段。你应该看到,事物前后阶段都是事物自身的自然。你应该顺应自 然,不要计量得失、瞻前顾后。 同样的道理,庄子又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个女子出嫁到晋国去。出嫁之 前,害怕远离家乡,不愿意去,故而非常悲伤;等到到了晋国,吃得好,穿得 好,住得好,又非常的快乐,再也不去想当初哭泣着不愿出嫁的状态。这也是 不知道物化。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由此可以引申到人的生死。人现在是活着的时候,不知道死。执迷于生, 而畏惧死。这与女子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