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记忥刘和珍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高度的正义感和嫉 恶如仇的精神。 2、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结合文意和具体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理解一段话的思路。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 方式综合使用的写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法、朗读法、讨论法综合使用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 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过历史,知道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是200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板题:记念刘和珍君 解题: 背景: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杨德群等,他们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请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个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谎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说明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 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君”是鲁迅对“刘和珍”的尊称。能够被 鲁迅真诚地敬称为“君”的人是不多的。为之写记念文又尊称为“君”,足以见其人享受的殊荣。其次,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并且是一位女学生,老师尊称学生为君,足以见该学生在先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凡。 象这类文章,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呢?一般是通过叙事来突显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意义)。 分析: 放课文录音或范读课文,学生推测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课文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三、四、五)?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起)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作业: 1、语文书第三十一页“研讨与练习”一 2、给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注音: 寥落liáo 菲薄fěi 桀骜jié ào 喋血dié 攒射cuán 浸渍zì 赁屋lìn 立仆pū 尸骸hái 惩创chéng 长歌当哭dāng 殒身不恤yǔn xù 解释下列词语: ①寥落——稀少 ②菲薄——微薄 ③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④喋血——流血满地 ⑤惩创——惩罚惩治 ⑥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⑦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 第二教时 具体分析每部分的思路: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个部分交代写作缘起,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出现了两次。第一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反动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麻木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个“必要”含义不完全相同,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课文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要说那么多?思路为什么老是围绕

文档评论(0)

153****0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