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解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稚子不识白蜡烛,是孤陋寡闻吗? 【新闻事件】 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有 20 年的教龄,这周竟然被一个三年级小朋友 问傻了!当天,她上的是实验课,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 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跑到她身 边,拿着蜡烛偷偷问: “老师,这个是什么? ” 后来给另一个班上课,孙老师留了个心眼,实验前就指着蜡烛问全班: “有没有人知道这 是什么? ”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个同学倒是答对了,但根据举手情况,她发 现班里 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 “这是蜡烛 ”,仍有孩子在实验报告里写 “蜡烛是塑 料做的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根本没明白蜡烛是用什么做的,用途是什么。 快 10 岁的小朋友,居然不知蜡烛是何物,到底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无知,还是课本 OUT 了?这个问题让孙老师思考了许久。毕竟,在现在的生活中,除了蛋糕上五颜六色又细又 长的生日蜡烛,能用到这种白蜡烛的地方微乎其微。 (摘自《钱江晚报》) 【媒体观点】 很多孩子的生活由父母一手包办,缺乏常识。比如,吃水煮蛋时,如果鸡蛋刚从滚烫的 水里拿出来,壳是很难剥的。让学生解释这个现象, 80%的学生都说不知道,家里平时都 是长辈剥好吃现成的。杭州留下小学的科学老师仰毅明告诉钱报记者,之前班里有许多学 生,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让碰,更不要提动手操作。六年级学习 “工具 与机械 ”单元,要求孩子们将教室橱柜上的螺丝拧下来,结果很多孩子还是人生第一次碰螺 丝刀。没有生活阅历,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无法活学,只能靠死记硬背。 (摘自《钱江晚报》) 看似很传统、很落后的白蜡烛,确实有几分 “自古以来 ”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因为 BP 机、 5 寸软盘的过时而奇怪,却对看起来 “土气 ”的白蜡烛,倒会有 “怀古 ”之心。唐诗有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其实在古代,点蜡烛是达官贵人才有的待遇。对于 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白蜡烛也是 70 年代刚刚普及的现代产品。我们不必感慨白蜡烛从孩 子们的认识中消失,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合乎知识更迭规律的。 (摘自新浪网) 教材固然需要与时俱进,尽可能贴近现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但更值得担忧的是学生缺 乏生活常识,而其背后往往折射家庭教育中的娇生惯养问题。比如划火柴点燃酒精灯,一 看突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吓坏了,很多学生都不敢点,怕被烫伤。如果不是从小呵护过 度,何以至此?不识蜡烛和火柴,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只会纸上谈兵,却不利于孩子 的全面发展,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 “套中人 ”。 (摘自人民网) 【网友评论】 网友一:蜡烛就是蜡烛,应先不管颜色,先教孩子们怎么区分蜡烛与塑料以及各自在日常 生活中的一般用途,加深孩子们的认识与实践,这才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网友二:蜡烛已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了,确实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但一想,当我们的孩 子读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茫然不知何物,着实有点遗憾。 我 : 作 为 学 生 , 我 认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针对 “稚子不识白蜡烛 ”,各方见解莫衷一是,请阐述两种主要观点。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内涵。 ① 却对看起来 “土气 ”的白蜡烛,倒会有 “怀古 ”之心。 ② 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 “套中人 ”。 3)新浪网引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网友引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两处古诗文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 4)请在 “网友评论 ”区添加一条评论,先表明观点,再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述。 【答案】 ( 1)一是 “稚子不识白蜡烛 ”,可见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令人堪忧;一是“稚子不识白蜡烛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值得大惊小怪。 2) ①“土气 ”,这里是对白蜡烛外形简单,看起来传统落后、没什么科技产品样子的特点的概括。 ②“套中人 ”,这里指被家长过度保护而丧失基本动手能力的孩子。 (3 )“新浪网 ”的引用,意在表明蜡烛虽看似 “自古以来 ”,其实在古代也并非寻常物。网友的引用,对孩子不明古诗中的 “烛 ”为何物表示遗憾,暗含着对 “不管时代发展如何,孩子们还是应该对这些事物有所了解 ”观点的支持。 4)(作为学生,我认为)时代在不断发展,事物和许多知识都会在迭代中淘汰,很多事物并非在生活中不存在就不需要了解,比如历史。蜡烛在生活中的使用越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