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VIP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 3、品析诗歌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培养诗歌朗诵能力,理解诗歌大意,并进一步感悟诗歌。 2、教学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感受本诗作者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猜对联,导入新课 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 春水群殴野老心。 2、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三幅对联所写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结合上一节课的内容说说理由。 教学新课 目标一:温故知新,了解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被人们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虽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背景资料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3、文体知识:歌行体 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歌行属于古体诗。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目标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诗歌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给不认识的或一字多音的字注音。 (2)学生大声朗读,熟悉诗歌整体内容。 2、细读诗歌,疏通文章大意 重点理解“屋漏”在本首诗中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诗歌 (1)思考:本首诗大概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的茅屋难以抵挡狂风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雨夜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袒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 (2)概括本诗每段大意,并分析作者的情绪。 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 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 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 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国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三: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2、古今异义 (1)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季的天空。 今义:秋季。 (2)卷我屋上三重茅 古义:概数,表示多数。 今义:表示确数“三”。 3、一词多义 (1)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忍能对面为盗贼(做) (2)高: 八月秋高风怒号(深) 高者挂罥长林梢(从下向上看,离地面远) (3)得: 焦口燥呼不得(能) 安得广厦千万间(得到) (4)自: 归来倚杖自叹息(独自) 自经丧乱少睡眠(自从) (5)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哪里) 目标四:赏析诗歌,升华文章情感 1、赏析第一个诗节 (1)文章开头描写“秋风”和“茅”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段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点明了主题。这个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故而一开始就写茅屋为秋风刮破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秋风非常的猛烈,“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是多重的意思,指很多重,茅草到处飘飞,洒到了江边,高的被刮到了树梢上面,低的则飘转到低洼的地方。 (2)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渡”“洒”“挂”“沉”等,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开头这五句句句押韵,“风怒号”的“号”、“茅”、“郊”、“梢”、“坳”,句句押韵,而且押的是下平声韵,这种连续不断的韵脚给人以一种节奏非常强烈的感觉,好像是极度紧张,让人无法喘息。他写出了秋风之猛烈,也写出了诗人非常的焦虑,非常的痛心,句句押韵正加强

文档评论(0)

FK教育题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