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定慧院寓居作》学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VIP

《卜算子黄定慧院寓居作》学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安五中 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案 课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课型 自读课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周广平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掌握与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借助意象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感受词人被贬的愁苦孤独,学习词人清高自守、不肯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 品析语言,赏析意境 学 习 过 程 个性补改 【环节一】赏读入境、夯实基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幅对联描写的人物是谁? 苏轼。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文人,诗、词、散文、绘画、书法无一不通。他与自己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苏门三父子”,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文章四大家”另外再加上曾巩和王安石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苏轼才情豪放一生,亦荣辱迭起一生。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感受他独特的情怀。 二、预习与交流 (一)文学常识: 1.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 北宋 )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谥号( 文忠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三苏 ”。父子三人与唐代的 韩愈 、柳宗元 和宋代的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2.写作背景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解题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外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撰《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题目,交代了地点。 “寓居”在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官员等人。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xǐng)。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环节二】悟读品味、理解内容 一、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幽人:幽居的人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省:知晓 拣:挑选 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环节三】精读积累,赏析语言 1.如果让你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描述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字? 寒(冷) 2.反复品读,你从哪些意象中感受到“寒”了呢?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这些意象的特点,突出其“寒”的? 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 沙洲——冷。 3.上片选取“缺月、疏桐、漏断”这几个意象有何作用? “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凄冷、孤苦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 4.上片着重写的意象是什么?词人为何称自己为“幽人” 幽人,

文档评论(0)

FK教育题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