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月 日 课 题 4《灯笼》 总第 1 课时 课标解读 第三单元以“成长”为主题,课文通过优美、深蕴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同龄孩子一次惊险的童年生活中,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感受到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从而深化了主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和学生思维情感特点,需要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 目标要求 1、了解散文的特点。 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从文中了解“灯笼”蕴含的文化韵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法学法 朗读法和点拨法、品味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评价任务 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景创设】/【复习回顾】/【实验导入】 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曾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这个深受赞誉的“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灯笼》,来感受吴伯箫先生文章的“质朴、味厚”。 二、【探究新知】/【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自学环节】 文化常识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1800对年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现在,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皎洁(jiǎo)犬吠(fèi)?争讼(sòng)斡旋(wò)?静穆(mù)?怅惘(wǎng)铿然(kēng)官衔(xián) 2.解释下面词语。 斡旋:调停,调解。幽悄:幽深寂静。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3.作者链接。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组内研学】/【小组讨论】 三、理解识记,自清互查: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2.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读第八段,说说你对“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一句的理解。 4.读第十一段,说说“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灯笼”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展学】/【自学展示】/【小组展示】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2.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读第八段,说说你对“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一句的理解。 4.读第十一段,说说“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学】/【解疑答惑】 1.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2.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3.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宅邸的代称。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已褪,实际上写族姊家早已衰败。 4.“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射。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四、课堂小结 1、写作特色: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

文档评论(0)

FK教育题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