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宋代“瓦子”与“社火”.docxVIP

中国古代舞蹈-宋代“瓦子”与“社火”.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舞蹈 -宋代“瓦子”与“社火” 中国古代舞蹈 -宋代“瓦子”与“社火” 当宋代大曲歌舞以其超乎前人的铺张与侈糜,流行 于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时候,宋代城市和乡间的老百姓也在安 排着自己的玩艺儿。 北宋和南宋,中国农业、手工业和 商业都有进步和发展,北方和南方出现了一些交通发达、人口众多、百业兴隆的都市。在汴京、临安、温州、泉州等城市里,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许多“行会”,娱乐行业 也产生了行会。如演杂剧的叫“绯绿社”,唱歌的叫“遏云社”,耍傀儡的叫“鲍老社”,踢球的叫“圆社”等。由于娱乐行业的兴 盛,城市里又出现了固定性和常年性的娱乐场所, 叫作“瓦子”, 也称“瓦市”、“瓦舍”、“瓦肆”。瓦子里用栏杆围起来作专门表 演节目的地方,叫“勾栏”。 北宋汴京街南一处,就有大 小勾栏 50 多座。又有莲花棚、夜叉棚、象棚等“游棚”,最大 的可容几千人观看。南宋临安城中有瓦子 20 多个,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 13 处。 有了这些不怕风雨寒暑的商业性的娱乐场所,各行伎艺人就有了常年表演的机会。各行艺人集合在一起表演,又可以互相学习和观摩。除了在瓦子里表演的艺人,还有些流浪艺人在街头或广场卖艺,他们被称作“路歧人”。 宋代瓦子里的娱乐有几十种。有杂剧,有 杂技,有皮影,有傀儡,有说唱,有相扑,还有许多属于舞蹈的项目,如舞旋、舞番乐、耍大头、花鼓、舞剑、舞刀、 舞判官、舞蛮牌、扑旗子、扑蝴蝶等。 除了在瓦子里演 出的各行专业艺人和路歧人,宋代民间还有人数庞大的业余 歌舞队伍,活跃在城市和乡村的广阔天地中。 宋代民间 舞蹈继承了唐代以来习俗歌舞的传统。每逢节日,专业的和 业余的艺人结成声势浩大的“舞队”,拥上街头,游行表演。 有时还要在热闹的地方张灯结彩, 搭起“露台”和“乐棚”佛。教 和道教的寺庙,向来都是群众游乐场。节日庙会都有盛大的 歌舞伎艺会演。 宋代民间舞队,叫作“社火”。这个名称 一直沿用到今天。 宋代社火一般是在“神诞”——神的生 日举行。民间祠庙众多,神祇的生日频繁,社火表演也就终 年不绝。据吴自牧《梦粱灵》记载: 二月初三日,梓潼 帝君诞辰,川蜀仕宦之人就观建会。三月二十八日,东岳诞 辰。四月初六日, 城隍诞辰。 二月初八日, 霍山张真君圣诞。 四月初八日,诸社朝五显王庆佛会。九月二十九日,五王诞 辰。每遇神圣诞日, 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一。 其实, 社火几乎每月都有,而元宵之夜才达到高潮。届时,家家灯 火,人人出游,百戏杂陈。 正如辛弃疾词所说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宋代官府对社火舞队是支持的, 要“支散钱酒犒之”。 社火舞队表演的节目很丰富。 据《梦粱录》记载,有“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 乔迎酒、 乔亲事、 焦锤架儿、 仕女、杵歌、诸国朝、 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还有“乔宅眷、旱 龙船、踢灯鲍老、 驼象社”等等。《武林旧事》更开出 71 种社火舞队的名目。从那众多的名目,我们可以知道宋代社火舞 队主要是由各“社”领头组织,扮成社会各类人物, 滑稽取乐, 其中包括了动人的歌舞表演。 香港赵从衍夫妇收藏有一 幅《元朝灯戏图》 。那是南宋后期宝祐年间临安宫廷画师朱 玉的作品。画的就是临安城中的一支元宵社火舞队。 社 火的节目大多在瓦子里演出过,其中有些舞蹈节目源远流长。 《村田乐》是装扮成农村各种人物的集体舞蹈。北京故宫博 物院里藏有一幅南宋宫廷画师所作的《大傩图》 。其实画的并不是傩舞, 而是社火舞队。 舞队 12 人,都扮成农夫模样。有的头顶畚 [ben 本 ]箕、手持笤帚、腰挂水瓢和炊帚;有的擎着一根大瓜;有的头戴竹笠;有的顶着升斗;有的穿着破 衣服;有的挂着鳖壳、螺壳、蛤壳。这些装束和道具都和农 村有关,很可能就是祝愿风调雨顺的《村田乐》 。 《旱 龙船》也叫《划旱船》 。唐朝已有表演,宋代的《旱龙船》 是在平地上模仿龙舟竞渡的样子。 《舞鲍老》是戴着面 具模仿傀儡的滑稽舞蹈。据文献记载,南宋临安社火有福建 鲍老一社 300 余人,川鲍老 100 余人。 图 31 南宋朱玉 《元朝灯戏图》 图 32 宋无名氏《大傩图》 《耍和 尚》也就是《大头和尚》 。表演者戴一个“套头”,扮成和尚模 样。一起表演的还有一个女子, 有一定的情节, 叫“大头和尚度柳翠”。后来在明清时代是民间社火的流行节目。 至今山西雁北地区迎神赛会时还有这个节目。 图 33 旱船 《舞 剑》、《舞砍刀》是由武术发展出来的舞蹈。唐代已有著名的 剑器舞,宋大曲中也有剑舞。这是瓦子中常演的节目。 《舞蛮牌》也是一种武舞。 蛮牌就是盾牌。 宋代常常是由 100 多个“花妆轻健”的军士表演。有人打着旗子, 有人拿着雉尾、蛮牌、木刀,要变化出开门、夺桥、偃月等各种阵式,还有 格斗刺

文档评论(0)

明天会更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