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课题
《文言文 —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15 个虚词的用法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虚词“之” “而”“以”“因”“乃”用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
教学补
主体
充
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之” “而” “以”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
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 3 个,限制在以下 15 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一、考点阐释
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
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 3 个,限制在以下
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二、复习“之 ”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师 生
互 动
进 行
探 讨
完成
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师
生
17
、顷之,烟炎张天。
互
动
18
、蚓无爪牙之利。
19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进
行
2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探
讨
2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完成
22
、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
1 — 2 动词“到 去”; 3—7 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 9 指示代词
“这;”10— 1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 13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
14
— 16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 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
学
生
18— 20 定语后置的标志; 21— 22 宾语提前的标志。
总
结
规律总结
规律
1.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 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 他 (他们)、
它 (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 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
用作动词(实词)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学 生
独 立
完成
一僧欲 1 之 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 2 之应。久 3 之,此僧以箪食瓢
饮 4 之助至南海,夸 5 之 于唐僧:“此何难 6 之有?”唐僧曰:“汝7 之 百折
不挠,实可钦佩。然汝 8 之 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 9 之 乎?”
答案: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师
生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互
动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进
行
5、
庄宗受而藏之
探
讨
6、
温故而知新
完成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教师明确:
学 生
1 — 5 连词,表承接“来”“就”; 6 —9 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10 — 12 连词,表 总 结
规律
转折“却;”13 — 15 连词,表递进“而且”; 16— 18 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9 —20 连词,表假设“如果”; 21— 22 连词,表因果“因而”; 2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