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的几个因素.docxVIP

影响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的几个因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影响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的几个因素 打开文本图片集 八大山人的书法以其晚年的作品成就最高,即其署款改作“八大山人”以后的书画作品。这时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风格的最终形成。八大山人晚年的书法风格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取法众家到超越前人,逐渐摆脱了早年受欧阳询、黄庭坚、董其昌等人的影响,代之以凝练自由、具有鲜明个性的“八大体”书风。二是传世作品数量最多。伴随着自己书法风格的形成,八大山人以立轴、长卷、册页、扇面等各种形式创作的纯书法作品也大量出现,而在这之前,其书法主要是其画上的题字。今天所看到的八大山人书法作品,绝大多数是其晚年创作的,因此他这一时期的书法是我们主要的研究素材。 八大山人的书法在晚年自成一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影响这一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书法的创作思想、书写的字体和技巧,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等几个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他的书法成就有很大帮助。 董其昌书法理论的影响 对于八大山人书法的艺术渊源及前代各家对其个人风格的影响,后人论述颇多,且众说纷纭。如清邵长蘅《八大山人传》云:“山人之书法,行楷学大令(王献之)、鲁公(颜真卿),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注1)陈鼎《八大山人传》云:“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脱胎骨于魏晋矣。”(注2)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云:“山人书法尤精,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其行草颇得董华亭(董其昌)意,今不复然。”(注3),杨宾《大瓢偶笔》云:“其书有钟、王之气。”(注4)谢稚柳先生则认为真正形成八大山人书风的,“还是从明王宠的书势所引发”。这些评述多是依据八大山人各时期的作品特点而来。纵观他一生的书法演变,可以看出他在不同时期,受各家书风影响所留下的痕迹。这些书家上迄魏晋的钟繇、二王父子,下至明末的董其昌、王宠、黄道周等人,我们都能从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发现他们的痕迹。但从书法理论上影响八大山人,并最终促使其晚年个性书风形成的却是董其昌。 王方宇先生曾将八大山人的书法演变按时间顺序分成五个时期(注5)。其中,第一期,己亥年(顺治十六年,公元一六五九年)以前是其早年,没有作品传世。但从现今发现最早的作品《传綮写生册》中的题字看(注6),楷书学欧阳询、褚遂良的痕迹非常明显,笔法瘦劲,行草书取法章草而略显拘谨。这说明八大山人与当时大多数书家的成长经历一样,也是从临摹唐人楷书入手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即从己亥到癸亥(顺治十六年一康熙二十二年,公元—六五九年——六八三年)是其中年,这时期的书法主要是习学各家书风,博采众长,其中对董其昌的字用功最勤,无论是在《花卉图》卷和《花果图》卷上的题画小字(注7),还是像《个山传綮题画诗》这样的大字立轴(注8),都学得非常传神,几乎可以乱真。此外,八大山人对怀素、黄庭坚、王宠等人的风格,也临仿得惟妙惟肖。第四期和第五期,即癸亥(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以后是其晚年,这一阶段其书画作品上主要用“八大山入”的款印,是八大山人摆脱各家风格的束缚,形成自己书风的时期。这时的书作中虽然有很多“临某某人”或“某某帖”的题款,但已是自己的面貌,与早期的临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 从这个过程看,董其昌的风格只在八大山人中年的书法作品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到晚年则彻底消失。正如龙科宝所说其行草中的“董华事(董其昌)意,今不复然”。这里所说的“今不复然”就是指他晚年不再有董字的面貌。以前曾有观点认为,八大山人舍弃董字风格的直接原因,是清代康熙皇帝喜爱并提倡董其昌的书法,八大山人以此表示自己与清廷不同流,是明代遗民中反清思想的主要表现。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它过于强调影响其书风改变过程中的政治因素。实际上八大山人当时不仅摆脱了董字的特征,其他书家的字体也不再临仿了。其实促使八大山人书风改变的根本原因,恰恰是董其昌的书法理论和创作思想。今以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有关书法的论述与八大山人晚年书法作一比较,便可清楚地看到这一影响的存在。 关于笔墨意境,董其昌最为重视,他认为:“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八大山人晚年书法,行笔全用中锋。董其昌认为:“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又说:“用笔之难,难在道劲。”八大山人的行草书,笔画自方转圆,苍劲古朴。董其昌强调“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八大山人则淡墨作书,温润有度。 关于结构布局,董其昌强调法度的“奇正”,他说:“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又说:“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