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孔子未作《春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孔子未作《春秋》 《史记 ?太史公自序》“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在司 马迁的眼中,《春秋》与孔子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在这句话中, 司马迁接受了传统的说法,认为是孔子作《春秋》,即写了《春 秋经》。这一观点在以后的几千年文化长河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 要的角色,受到很多人的推重。但《春秋》到底和孔子有没有关 系呢?其关系又是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孔子创作了 《春秋》 呢? 关于这几点, 自古以来就曾受过人们的质疑, 但由于孔圣人的特 殊身份,质疑的力量总是显得格外薄弱。 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 的前言中有 《春秋和孔子》 一章, 文中详细论述了孔丘和 《春秋》 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春秋》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孔子用来 教授弟子的教材。这一观点我认为十分正确,在这里,基于杨伯 峻的结论和佐证,我再从《春秋左传》本身提供几条证据,来说 明杨伯峻观点的正确性,此文实为续貂之作。 一、当时各国各有史官,《春秋》实为鲁史官记载的史实。 《左传?襄公十四年传》:“师旷侍于晋侯,……对曰:‘…… 史为书, 瞽为诗。 ”又《周语》 上:“邵公曰: ‘故天子听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此两则材料证明了 当时各国各有史官记录史事而作史的事实。又《左传 ?文公七年 经》:“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秋八 月,齐侯、宋公、卫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会晋赵盾盟于 扈,……公后至,故不书所会。凡会诸侯,不书所会,后也。后 至,不书其国,辟不敏也。”按:此《经》文中不书与会各国, 按《传》文的解释,是因鲁文公后至而不知排序座次之故,为避 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合于礼法,则只写“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 扈”,从该点可知,该事件当是由跟随鲁文公至会的史官所记, 因其与文公同步晚到,因而不知诸侯班次,所以于鲁史中不敢妄 书,若为孔子所作,则其必已知会盟班次,即使有意不书,则左 氏又何必解为“避不敏”呢?可知 《春秋》为鲁史官所记而非出 于孔子之手。又《文公十七年传》:“晋侯责让郑君贰于楚,郑 子家使执训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书中列举了自鲁文公二年 以来郑服朝晋国的事件,其中“寡君即位三年,……九月”“十 一月”“十二年六月”“十四年七月”等字样多有, 若无史官记 录,则其年月事件何以记得如此详尽?此必依郑史官所记为之无 疑。此从另一侧面证明 《春秋》为鲁史官所记,为史官累积之作, 非孔子编著。 二、现行《春秋》经实为当时鲁史《春秋》的节本。昭公二 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 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 《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 以王也。”按:此处明言《鲁春秋》,则其为鲁史无疑,且其言 “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可知韩起所见《鲁春秋》可能叙 事自周公始,不像今日所见自隐公元年始(采杨伯峻说),又韩 起既是至鲁为聘的,不久又直接“如齐纳币”, 可知其在鲁国的 时间并不长,且又不可能一直观看鲁史, 若想一看便知周公之得 失,除自身心虑敏捷外,记史内容简练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简 练地将大事罗列记录,韩宣子才会一目了然,于短时间内知“周 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由此可知,韩起所见之《鲁春秋》记 事原则体例当与今人所见《春秋经》之记事体例大致,甚至相同, 则今所传《春秋经》或许为韩起所见本之节本(其所见之后的史 实当为鲁史新记),而隐公元年之前的《鲁春秋》因何不见,则 或许与孔子选取以 《鲁春秋》中隐公元年至哀公四年间史事为教 授底本有关。 三、从孔子的经历来看,其实无作《春秋》之机会。昭公七 年,“孟僖子病不能相礼,……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 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 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 人。”杨注:“孟僖子死时,孔丘年三十四。”按:此处孟 僖子只是听说孔丘可能成为“达者”,且从其引臧孙纥的话来 看,当时孔丘并未甚知名,孟僖子此说纯为推测之辞,又孟僖子 是因为不知礼而引出孔丘, 可知当时在孟僖子眼中, 孔子是以知 礼而闻名,而非其他。又《定公十年传》:“公会齐侯于祝其, 实夹谷,孔丘相。”杨注:“全祖望《经史答问》谓夹谷之相, 正孔丘为卿之证。春秋时,所重莫如相,凡相其君而行者,非卿 不出。……而是时阳虎诸人之乱,孔丘遂由庶姓俨然得充其使, 其破格而用之者也。”此时孔丘为相,必当知各国史事,其可观 鲁史,疑在阳虎为乱出奔之后。 可知在孔子年五十二时方可看见 鲁史,又《论语 ?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 其所。”孔子自卫反鲁的时间为鲁哀公十一年冬, 其时孔子六十 七岁,在其剩下的五年当中,其不仅要制乐,还要对《诗》进行 修改,对于一名将近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 大量的脑力劳动是不 可能的,因此基于此点, 孔子实不可能在晚年完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