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孟子君子人格理想.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孟子君子人格理想 “人格”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品格”或“人品”, 是一种做 人的标准①。 现代的“人格”从不同的学科、 文化背景的角度看 有不同的意义。从伦理学角度看,人格又称道德人格,即“为人 之道”。从心理学角度看, 人格也称个性。 ②从文化背景角度看, 西方大多只把人格看作个性的同义词; 而在中国, 人格具有浓厚 的道德色彩,这主要受我国儒家思想主张从人与家庭、社会、国 家的相互关系中实现人的价值的影响,如“内圣外王”。 理想是人为设定的一个抽象的概念, 是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 目标。它以人为主体,因而容易让人联想到人格理想一词。 “人格理想” 即人格的最高追求和可能达到的一种既善亦 美的境界,是人伦道德发展完善的范式和典型, 如“君子”、“圣 人”。早在先秦时,就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对其进行过表述,并 提出了一种适应人格真善美追求的理想君子人格模式, 其中尤以 孟子为甚。孟子虽未直接受教于孔子, 但他毕生以孔子门徒自命, 曾说“乃所愿, 则学孔子也”。 也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尤其 是其君子人格理想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一、 孟子君子人格理想的基本内容 (一) 性善论――孟子君子人格理想的哲学基础 性善论是孟子君子人格理想的哲学基础。 他对性善论本质的 阐述主要体现在与告子的争辩中。 告子以水为喻, 认为“性无善 无不善”,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为解决告子这一问题,孟子也 以水为喻,认为人性善,不善是后天使然。③把人的社会属性分 为小体之性和大体之性, 并用人的心理感应论证其合理性。 这主 要体现在他的“四端说”和“四心说”上。 “四心”是指恻隐、 羞恶、辞让、是非这四个方面, “四端” 是指“仁、义、礼、智”这善的四端。“四心”、“四端”都是 人天生的,且“四心说”是“四端说”的基础。正是因为“四 端”、“四心”都是人天生的, 所以君子人格理想的实现才有可 能性和现实性。孟子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 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 耳矣。”(《告子 ?章句上》)即向善的本性是人天生的,它作 为“善端”存在于人的心中,人天生的善的四端决定人的向善 性,这点体现在“孺子将入井”故事中。同时,他还提出了“良 知”“良能”说来论证人天生的善性: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 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 ?尽心上》) 由于四心是深潜在人内心的, 因此需通过受教育和启发把它 们扩充开来。如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公孙丑 ?章句上》) (二) 孟子君子人格理想的特征 君子”是“君”与“子”的合称, 偏重在“君”, 原指社会 地位较高之人,并无道德意味。如:《尚书 ?无逸》中有:“君 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穡之艰难,乃逸。”④此后其含义由“位” 向“德”的演变,主要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影响。 孟子继承 和发展了孔子君子人格理想思想并把“君子”分为两个层次, 一 是基本层次,指具有一定道德品性的主体或个人,即君子;二是 更高层次,即“圣人”,这是道德的最高典范。⑤ 孟子认同孔子“君子是‘德与‘位的统一的思想并认 为君子并非天生的,须符合以下特征:( 1)君子要有“位”, 这是其有能力为善的前提,如官吏、统治者。如:“夫滕,壤地 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 莫养君子。”(《滕文公 ?章句上》);( 2)君子要有“德”, 这是“在位”的保障,如圣人。如: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梁惠王 ? 章句下》)。( 3)君子要“位”与“德”相统一。如:周霄问 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 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 君,则吊。”(《滕文公 ?章句下》) 在儒家文献中,“君子”这一概念可和“大丈夫”、“仁 者”等概念互换。“大丈夫”一词可拆分为“大”和“丈夫”两 部分进行理解。“丈夫”原指成年男子,加上“大”,有高人一 等、伟大不凡的意味。⑥孟子认为这个“大”,是由志向、修养 决定的,与身份地位无关,因而是人人都可为的。如:“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 尽心下》) 总之,孟子君子人格理想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 并最 终向着“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人境界而去的。 二、孟子君子人格理想的主要实现途径 (一)反求诸己 孟子“反求诸己”的思想是在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基 础上提出来的。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 之。”(《孟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