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代灾荒诗.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汉代灾荒诗 一、汉代灾荒诗概述 汉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朝代, 据统计“汉代自然灾 害共 346次,其中水灾 71次,旱灾 48 次,蝗灾 42次,地震 77 次,疫灾 18次,风灾 21次,淫雨霖雨 15次,冰雹 20 次,霜雪 11次,饥荒 23次。可见汉代不仅灾情多, 而且灾发频度也很高”。 [1] 而现有研究汉代灾异的著作,大多是站在历史学的角度进行 研究,很少有从文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汉代灾荒诗的, 因此研究汉 代的灾荒诗是很有必要的。 汉代的灾荒诗是继先秦时代的原始歌 谣、甲骨卜辞、《诗经》、楚辞描写自然灾荒之后的一个高潮, 还影响魏晋南北朝灾荒诗的创作与发展, 是先秦与魏晋诗歌的一 座桥梁。 据笔者统计,汉代灾荒诗的数量约为 17 首,其中包含两首 祈禳诗。虽然灾荒诗在整个汉代六百多首诗中只占很少一部分, 但是与先秦描写自然灾荒的歌谣相比内容更具系统性。 从汉代为 数不多的灾荒诗中看, 其题材在先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其中以 描写旱灾的诗最多,水灾诗次之。可见,水旱是最主要的灾害形 式,也最能反映出时代风貌特征。 横向比较西汉的灾害比东汉少; “从数量上看,东汉比西汉较多,灾害次数迅猛增长”。 [2] 但 是据现存文献看, 东汉灾荒诗没有西汉多, 这大概与资料的保存 完善与否及社会战乱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带 来了巨大的痛苦,在毫无办法之时只有求助于天。因此,在汉代 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空前的发展, 天文学上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急需要理论化, 加上汉代经学思想的发展, 给董仲舒构建天人感 应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灾荒给诗人 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应有的责任感和同 情心。 二、各个阶级面对灾荒的状貌 纵观汉代灾荒诗, 可以看到在灾难来临时各个阶级不同的反 应。帝王、文人、百姓三个阶层在灾难应对的表现。董仲舒的天 人感应在国家应对灾难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诗歌中随处可见 天人感应思想的凸显。 (一)帝王一一救灾抗灾 汉人论诗重情,把言情视为诗歌的本质特征。 [3] 与诗论相 似,注重抒情性也是汉诗一大特点。 诗歌更能表现个人的内心情 怀,作为一代君王的汉武帝,虽然喜欢气势磅礴的散体大赋,但 是他流传至今名气名稍大的作品更多的是诗歌,如《秋风辞》、 《瓠子歌》等。 《瓠子歌》不仅展示了汉武帝“自三代而后,人 主文章之美,无过于汉武帝、魏文帝者。” [4] 的诗歌创作才华, 更表现了对百姓的担忧, 其内心的焦虑一览无遗的展现在世人眼 前。沈德潜说: “好大喜功之举, 不无畏天忧世之心。 文章古奥, 自是西京气象。” [5] 汉武帝此举确实有好大喜功的因素,但更 展现出一代帝王面对灾难时的忧虑, 对人民安危的忧心, 对江山 社稷的担忧,足见其“畏天忧世之心”。 他为国家“虑殚为河”, 灾难来临之际, 帝王都“殚为河兮地不得宁”, 表现出“泛滥不 止兮愁吾人”的焦躁之情。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几句描写了 黄河泛滥时的景象, “不封禅兮安知外”道出了治理黄河泛滥的 原因。《史记》 载:“元光之中, 而河决于瓠子, 东南注于巨野, 通于淮、泗”。 [6] 到元封二年“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 以数不登”。 [7] 虽然黄河泛滥二十年都未得到有效治理,并不 表示汉武帝不关心民生疾苦, 这与当时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很密切 的关系。早在元光中年武帝便要治理黄河,田 ?上疏曰“江河之 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疆塞,塞之未必应天”。 [8] 害怕上天 震怒才使得黄河泛滥二十余年。 对黄河的不治理, 是天人感应在 此起了消极的作用。 “皇谓河公兮何不仁”直接在诗歌中表现天 人感应思想,显露对神灵的不满情绪。 第二首中“河公许兮薪不属”是治理黄河泛滥的方法, 用平 时做饭烧的柴火薪去堵塞决口。 “薪不属兮卫人罪, 烧萧条兮噫 乎何以御水”道出了治水困难的原因, 因为堵塞决口的薪被大量 的砍伐一时不到找御水的其他代替物,才会有“卫人罪”的感 叹。可见,黄河治水困难古已有之,生态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是 治理黄河困难的原因之一。 烧薪的原始生活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的影响, 生态环境破坏导致黄河泛滥频繁发生。 黄河泛滥 不仅是古代的教训,也值得今人深思。“ ?林竹兮 ?石?”,《汉 书》记载:“是时东郡烧草, 以故薪柴少, 而下淇园之竹以为 ?” [9] 使用薪代替竹子,是治水的另一个办法。“上乃使汲黯、郭 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 “于是上以用事万里沙, 则还自临 决河,湛白马玉璧, 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 ?决河。”[10] 白马玉璧是祭奠河神的仪式,武帝亲自祭奠河神。古人认为,帝 王是沟通神灵与人的中介, 希望在祭奠河神之后黄河灾情可以缓 解。之后汉武帝动用上万人治理黄河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