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清代外交机构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 闭关锁国的局面宣告结束, 中外关系出现了新 的格局。随着清政府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中外交涉的日 益频繁,传统的外交体制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以 1861 年 1 月总理衙门的设立为起点,清政府在屈辱和无奈中终于缓缓地 拉开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帷幕。随着这一机构的演变、发展,中 外交涉逐渐向规范化迈进了一步。 1901 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 务部,并对其进行一系列吐故纳新的改革。至此,清代外交机构 已正式和国际惯例接轨。外务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 的、专业化的外交机构。外务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化的外交制 度基本上确立了下来。本文试图通过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这 40 年间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探讨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清朝立国之初, 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 院。礼部成立于 1631 年,其内部组织结构基本上沿袭明代,负 责管理对外礼仪, 贡举以及学校科举等内部事务, 管理范围很广。 理藩院成立于 1638 年,为清朝首创,主管清代时期蒙古、青海、 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的地区事务,也办理与外国通商、外交事 务。但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因此理藩 院也不是专门的外交机构,管理对外事务只是其部分职责或兼 职。而且,长期以来清政府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 国”,以“天朝上国”自居, 这时期的清朝对外关系完全是宗主
国与“藩属之邦”之间不平等的交往, 因此作为兼管外交的中央 机构――礼部和理藩院也只不过是一个管理“藩属之国”、 接待 “贡使”的机构。所以,当时的中国无所谓外交,理藩而已。鸦 片战争把中国强行拖人世界潮流之中, 中外关系发生了空前的根 本性变化。 清政府传统的外交体系受到了致命的冲击。 此时摆在 清统治者面前的主要难题是:它的外交对象发生了变化,即由 “藩国”变成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 若仍以“天朝上国”的地 位来看待西方列强,并恩威并用处理外交事务已完全行不通了。 迫于形势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已无法回避。 为了应付和西方列强的频繁外交交涉, 清政府除了派遣“钦差大 臣”去全权处理外交事件外, 还专门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的 官职。该职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 专门设立一个官职 来办理通商等外交事务, 这在清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第二次 鸦片战争中, 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避难, 以奕为首的留守官员于 1860 年设立“抚夷局”,专管对英、法、俄、美等国的外交事 务。在与英法等国的和约签订后,“抚夷局”就被撤销了。虽然 “抚夷局”只存在几个月, 但它的出现却表明清朝近代外交机构 的成立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的打击后,清政府认 为: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乃心腹之害,而列强并无亡我之心。基 于这种认识, 清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外敦信睦”、 “借师助剿” 的目的,在列强的不断威逼利诱下,奕诉、桂良等人于 1861 年 1 月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折称:“查各国事件向由外 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 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 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军机大 臣承书谕旨,非兼领其事,恐有歧误,请一并兼管。并请另给公 所,以便办公,兼备与各国接见。其应设司员,拟于内阁、部、 院、军机处各司员章京内,满、汉各挑取八员,轮班入直,一切 均仿照军机处办理,以专责成。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 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不久,咸丰帝准奏,正 式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或总署、译署。
尽管总理衙门设立之初的职责是掌理一切与外人发生关系 之事,而其实际职权逐渐发展到远远超出严格的外交事务范围, 包括海关、税务、外人传教、电报、铁路、教育、海军、近代工 矿业和交通等都属于它的执掌范围。 总理衙门的组织机构见, 下 表。
由奏折可以看出总理衙门设立的理由和组织办法, 也可窥见 在顽固守旧势力遍及朝野的时代。 奕诉等人的良苦用心。 以临时 设立为权宜之计,以缓和守旧派的抵触,免得他们群起反对。事 实上,总理衙门在军务肃清后,并没有“即行裁撤”,反而权力 日益加强,权限日益扩大,在近代中国存在凡四十年,并由此而 引发了一系列外交制度的变化。 显然无论其设立的动机如何, 总 理衙门的存在有适应当时对外关系需要的一面, 从而推进了晚清
外交的近代化。
第一,总理衙门的成立,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都由地方督抚大员兼办外交的历史, 这使 中国开始有了一个统一的专门外交机构, 逐渐依据近代主权国家 平等交往的原则处理与西方各国的关系。 1876 年,总理衙门制 定了清代出使章程十二条, 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