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识别与防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番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识别与防治 番茄是设施栽培的重要果菜, 近年来番茄细菌性病害发生 普遍,特别是管理粗放的简易设施内为害逐年加重 [1] 。当前, 严重影响番茄栽培的细菌性病害主要为 3 种维管束病害, 分别是 青枯病( Pseudomonassolanacearum ,青枯假单胞杆菌)、溃疡 病( 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pv. Michiganense ,密执 安棒杆菌)和髓部坏死病( Pseudomonas corrugate ,皱纹假单 胞杆菌) [1,2] 。主要介绍了这 3种细菌性病害的为害症状、发 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以期为设施番茄无公害生产提供技术支 持。 为害症状 上述 3 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的共同特征为: 叶片萎蔫, 后期 病茎外表皮粗糙、常有气生根产生,横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 挤压横断面有污白色菌脓溢出,最终植株枯萎 [2] 。但不同病害 发生期、为害部位和症状特点有差异。 1.1 青枯病 多在花期至结果期开始发病, 系统侵染。 植株叶片显症顺序 通常为:先是上部叶片萎蔫下垂,然后是下部叶片凋萎,最后是 中部叶片凋萎。发病初期白天萎蔫,夜晚恢复;后扩展为全株萎 蔫,不再恢复。土壤干燥、气温较高时, 2?3天后植株死亡, 但叶片仍保持绿色;若遇土壤潮湿、连阴天气,植株可存活一周 左右。病茎初期产生水浸状斑点,后扩展为1?2 cm褐色斑块[3 , 4]。 溃疡病 幼苗至成株均可染病, 以开花至第 1 穗果成熟期发病重。 幼 苗染病, 叶片由下至上逐渐萎蔫, 胚轴或叶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 斑,髓部出现空腔,植株矮化或枯死。 成株染病可为害叶、茎、果等器官。叶片萎蔫顺序也是由下 向上;初期叶缘干枯上卷,然后叶脉间枯黄,最后小叶整体变褐 枯死,但叶片不脱落;病情可向叶柄、侧枝和主茎进一步发展。 茎部受害, 产生狭长稍凹陷灰白色至褐色条斑, 后期病茎溃疡或 纵向开裂,髓部部分变空,维管束变褐;病害发展较慢时,病茎 略增粗,着生突疣和不定根。果实染病分 2 种情况:一是由病茎 通过果柄扩展而致,导致幼果滞育、皱缩、空瘪和畸形;二是由 病菌再侵染所致,形成木栓化疮痂状隆起小斑,周围白色、中央 褐色,似“鸟眼”状 [3 , 4] 。 髓部坏死病 多发生在青果期,主要为害茎和分枝,有时也为害果实。发 病初期植株中、上部叶片萎蔫,部分小叶边缘褪绿,但分枝通常 不萎蔫,茎基部尚未发生病变,这点区别于青枯病。后期下部茎 产生褐色至黑色无规则坏死斑, 病斑表皮变硬; 纵剖病茎可见髓 部有黄褐至黑褐色坏死斑块, 部分糠心或干缩中空, 并逐渐向两 端延伸 [5 , 6] 。果实染病,从果柄开始变褐,全果变硬腐烂,果 皮变硬。病茎部坏死斑不形成溃疡状,病果无“鸟眼”斑,别于 溃疡病。 发病规律 种病害病原物越冬、侵入和传播途径共同点为:主要随病 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通过滴水、灌溉水 和农事操作传播。发病程度均与品种抗性有关,连作、空气或土 壤高湿、偏施氮肥、植株衰弱或徒长等,均利于上述病害发生。 2.1 青枯病 病原物越冬和传播途径同前述共同规律。 从根或茎基部伤口 侵入,在维管束螺纹导管内繁殖,并沿导管向上蔓延,使导管阻 塞或侵入邻近薄壁细胞导致褐变。发病温度范围 10?41C,最 适气温30?37C,最适土温25C左右;病原物适宜 pH值范围 6.0 ? 8.0 ,最适 pH 值 6.6 左右。土壤含水量大于 25%,利于病 菌侵入;排水不良、高温高湿、酸性土壤、土壤缺钙或缺磷等均 利于该病害发生,久雨或大雨后突然转晴发病严重。 2.2 溃疡病 病原物还可在种子上越冬。 主要从各种伤口侵入, 也可从茎 部或花柄处侵入,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导致种子带菌;还可 从叶片毛状体及幼嫩果皮直接侵入; 病菌侵入后通过韧皮部在寄 主体内扩展,导致全株发病。近距离传播同青枯病,还可通过种 苗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除野生番茄高抗该病外, 多数番茄栽培 品种不抗该病。病原物在1?33 C均能存活,较耐低温,但最适 温度为25?27C;病原物适宜pH值7.0左右。温暖高湿、排水 不良利于该病流行。 2.3 髓部坏死病 病原物越冬和传播途径同青枯病。 主要从整枝打杈的伤口处 侵入,通过维管束在植株体内蔓延。在栽植过密、光照不足、夜 间低温高湿等条件下,发病严重。 3 综合防治 根据番茄 3 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的发生规律, 可采取清除病 株残体、抗病品种、田间喷药等防治措施。立足于病害发生前的 全方位预防,辅以病害发生后无害化综合治理。 3.1 消灭初始菌源 加强检疫和种子消毒 针对溃疡病可通过种子带菌的特 点,采用加强检疫和种子消毒来防止种苗传播, 同时还可有效预 防其他可通过种子带菌的病害。其中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