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中国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文献标识码 ]A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文 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 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国人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精神和谐、 家 庭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可以说, “天人和谐”、 “人 际和谐”的和谐精神已浸透到中华民族文化肌体的每一个毛孔 之中。然而,一度时期里它或者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东西而被外 来文化所排斥,或者被当作是“反辩证法”的思维方法而受到不 应有批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如何适应我国社会 的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新唤醒国人记忆中的 “和”文化,充分吸收和运用这一宝贵资源,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保合太和”的世界观与思维方法
究竟什么是“和” ?《易经 ?乾》中讲:“乾道变化,各正性 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和”作为世间之大道、 天地之正理, 是融和、和合。西周末年史伯答桓公: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 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 乃弃矣” (《国语 ?郑语》 ) 。这里的“和”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 内在根据,是以承认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以他平他”。 把诸多 性质不同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使他们得到和谐,就可以诞生出 新的事物。 显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从哲学或道德哲学的高度 来思考“和”。 把“和”作为他们共同的世界观与思维方法, 主 张在差异中的寻求一致,矛盾中寻求统一。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和”的思维方法来看待当今社会 所存在的矛盾和差异。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 任何一个社会不 可能没有冲突,不可能没有矛盾,人们正是在寻求冲突的解决、 矛盾的融合中,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从逻辑上说,和 谐社会就是社会在差异基础上所达成的和谐状态, 它不排斥社会 差异,并且认为正是社会差异蕴育了社会正常发展的无限活力。 一个没有差异、没有冲突的社会,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没有任 何实际意义, 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存在。 社会主义社会也和其他人 类社会一样, 是一个存在冲突和矛盾的社会, 把它说成是完美元 缺的社会, 纯属自欺欺人。 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要把相关的 冲突和矛盾导入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最终得到圆满的解决。
二、以“和为贵”的人生追求 “保合太和”的世界观落实到个人,可以内化为以“和为 贵”的做人原则,表现为从容不迫、礼乐人生的做人境界。孔子 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 《论 语?学而》 ) 。《中庸》也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和为贵”。自然要求 培养、保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自然豁达的心胸、坦荡平和的
心境、超脱怡然的心神,讲究身心之和谐,内外之平衡。心中保 有“和”的心态, 由衷而发, 自然“发而皆中节”, 无过无不及, 做事也才能从容而有条理, 稳重而不走极端; 做人也才能“人不 知而不愠”,坦坦荡荡,“顺天应物”;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 逾矩”、“小大由之”的自由境界。也由此出发,才有所谓礼乐 文明的“先王之道”,才有传说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 之和,无所不谐” (《左传 ?襄》) 的理想社会。
显然,“和为贵”也应该成为今天人们人生追求的一条基本 原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作用。 因为“和”体现 为一种亲和力、 一种凝聚力, 本身就不失为一付很好的和谐社会 调节剂。个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人人都追求和谐、家家都追求 和睦,何愁天下不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列为 儒家对自身要求的第一位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因为在人人道德修 养提高之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国家也将自然地提高一个层次, 这里面是有因果必然关系的。没有个人追求、理想中的和谐,是 不会有现实社会中的和谐的。
三、“和衷共济”的人际和谐 通过个人修养即“修身”的功夫将“和”的思想植根于每 个人内心深处,再一点一点舒展开来,和睦的家庭、和顺的政治 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有了基础,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顺 理成章。正所谓“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所以中国历史
上有远见的政治家都讲究“施政导民,上下和合”。《尚书 ?多
方》提出:“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也强调对“和”的尊重。 当然,强调“和”是以承认每个人个性的“不同”为前提的, 孔 子讲“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何要“导之”、“齐之”,就 是因为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产物, 自有其个性特征,自有其自我追 求,“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 (《荀子 ?天论》 ) ,千人
千面。“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提出来 的。从思想家史伯、晏子开始,中经孔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