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代司法的公正性.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中国古代司法的公正性 谈及我国古代司法活动 , 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贪赃枉 法、徇私舞弊、草菅人命等腐败丑恶现象。似乎在中国古代 , 司 法机关审判案件根本谈不上公正而言 , 是一派清官稀缺、贪官充 斥的司法现状。其实 , 封建统治者为了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社 会安定 , 防止司法官吏滥用职权及罪刑擅断 ,还是不遗余力地采 取一系列的制度、 措施来保障审判中的司法公正。 本文则从司法 机关设立的特色、 司法公正的保障制度、 司法公正的思想基础这 几个方面来阐析在我国古代司法活动还是存在一定公正性的 , 司 法官员基本上还是能够履行定分止争、禁奸止暴的社会使命的 , 以纠人们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司法“只见树木 , 不见森林”的有 失公允的主观臆断。 一、司法机关设立的特色 (一) 中央司法机关设立的多重性 孟德斯鸠说 :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中国古代统 治者为保障司法活动的公正性 , 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而导致的司 法腐败非常重视中央司法机关的多重设立 , 殚精竭虑地建立起一 套互相监督、 互相制约的司法机关 , 以期实现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最能体现统治者这种良苦用心的政治意图的则为唐代由大理寺、 刑部和御史台组成的中央司法机关。 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百官及 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 刑部管狱办簿录、 给养供应等并对大理寺 审判的案件进行复核及受理各地在押犯的申诉案件。 御史台负责 监督大理寺的审判以及刑部的审判复核 , 同时参与全国重大疑难 案件的审判工作。 这种“三权分立”式的中央司法机构一直延续 到明清,只是不同时期 , 各个机构的名称和职能有所改变而已。 有 唐一代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 , 也创造了匠心独具的制 度文明 , 表现为“三司推事”制度即对中央或地方的特别重大的 案件往往由大理寺卿、 刑部侍郎、 御史中丞在京组成中央临时最 高法庭加以审理。到封建后世 , “三司推事制”逐渐演变为“三 法司”联合审判制。 毋庸置疑从中央司法机构设立的多重性可看 出, 中国古代司法审判活动至少在形式上还是能够保障一定程度 的公正性的。 (二) 地方司法机关设立的多级性 由于统治经验的日臻成熟和人口的迅猛增长 , 地方行政管理 体制也由秦汉时期的简陋粗略发展到明清时期的日益完备 , 表现 为由秦汉的郡、 县制的两级地方司法体制发展到清代省督抚、 省 按察司、府、县(州、厅) 四级地方司法体制。 以清代为例 , 县(厅、 州)为第一审级 , 州县有权叛军笞、杖、徒刑案件 ,流刑、死刑案 件只可预审转呈府衙判决。 府( 直隶厅、州) 为第二审级负责复审 州县依法上报的刑事案件及人民不服州县判决而上诉申诉的案 件。省按察司为第三审级 ,按察司对府 (直隶厅州 )上报的刑案进 行复审 , 其中对徒刑案件仅进行复核因为徒刑人犯不解省 , 对军 流、死刑案件及人犯进行复审。 如无异议便加以“审供无异”之 看语,上报督抚,如发现问题 ,则驳回重审或改发别的州县更审。 总督巡抚为第四审级 , 督抚有权批复按察司复核无异议的徒刑案 件 , 并决定执行。 对军流刑案件加以复核。 对死刑案件 , 督抚须对 人犯进行复审。在当堂亲审后 , 如“与司、府、县审供相同”, 就作出看语 , 专案向皇帝奏报 ,并将题本副本咨送都察院、大理 寺。这种地方司法机关设立的多级性对防止地方冤假错案的发生 起着重要的预防作用。一方面 , 每一级司法机关都有明确的管辖 范围 ,对案件的受理只能“对号入座”能有效地防止司法官员滥 用职权,遏制司法腐败。另一方面 ,百姓对不服州县的判决有了诸 多的上诉渠道 , 可使冤错得到伸张。 二、司法公正的保障制度 (一) 法司会审制 古代的会审制渊源于西周 ,一个重大案件从立案到判决 , 须 经过史、正初审后上交司寇复审 , 最后由国王在三公或六卿的参 与下作出裁决。 《周礼》中的“三刺”也具有会审的性质。到唐 代, 会审制得到进一步完备。 唐代的三个主要法司大理寺、 刑部、 御史台,遇有特别重大案件 , 则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 御史中 丞共同审理 , 叫做“三司推事” ,这是最早正式设立的会审机构。 到明清时期会审制度发展更为完备 ,除三法司外 , 九卿、五府、科 道、通政司、司礼监、宗人府等机构各从不同的职能和侧面参与 审判。如明代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组成的“三法司” , 对重 大或疑难案件会同审理 , 称为“三司会审”。对特别重大案件 则由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及通政使共同审理 , 即“会九卿鞫之 , 谓之圆审”。 清朝改称“九卿会审” ,并在明代的朝审制上 ,发展 成为秋审、朝审和热审三种形式 , 分别复审各省上报的斩绞监候 案件和刑部判决的案件以及京城附近的死刑案件。 古代这种发达 和成熟的会审制度 , 是封建社会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