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老庄“处下”思想的当代之鉴.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老庄“处下”思想的当代之鉴 所谓处下,就是源自于内心的一种雅量,在为人处事过程中, 能用平和谦恭的态度待人,将自己放在低处,不高高在上、盛气 凌人。怎样做到“处下”,在《道德经》和《庄子》中有许多智 慧可资借鉴。 一、柔弱胜刚强 老子从现实世界里观察到,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充满生机和 发展前景的,凡是刚强的东西都是亢极而变,要走下坡路的。 在七十六章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 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 软的,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脆的,死后 是枯槁的。老子由此得出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 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在老子看来,柔弱与刚强是两个 对反的关系,任何事物在其新生时都是柔软而弱小, 事物的成长 过程就是柔弱而刚强的过程,在刚强之后走向死灭。既如此,只 要事物尽量保持柔弱状态, 经常处于柔弱地位,便可以延缓甚至 防止向刚强的转化,从而推迟乃至避免走向死灭。 这就是“柔弱 胜刚强”的道理,也是“处下”的智慧。老子喜欢以水为例来说 明“柔弱胜刚强”。他在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 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 水,然而攻击坚硬东西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 取代它。这非常深刻,有一个成语叫“水滴石穿”,是说水一直 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这种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 做出大事;当水积聚到一定量之后,可以形成滔滔洪水,具有排 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因此老子对水充满浓厚的兴趣。 而庄子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柔弱胜刚强”。在《人间世》 篇他讲了一个叫支离疏的人,他两颊贴近肚脐,肩膀高过头顶, 发髻直指天空,五官向上翻着,胯骨权当两肋。他做一些杂活就 可以养活自己。朝廷征兵时,支离疏大摇大摆地走在征兵人中间, 不必担心被挑中;朝廷有大规模徭役时,支离疏因为身体残疾, 可以不参加;朝廷赐给老弱病残粮食的时候, 支离疏可以享受三 钟粟、十束柴火。支离疏以无用之用使自己得享天年。 那些强大、 健全的人却不一定得到支离疏的人生结局。 这也同样验证了“坚 强处下,柔弱处上”以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 二、不争与谦下 老庄“处下”智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争与谦下。 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到“不争”的,有八次。老子在这 里反复强调“不争之德”、 “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 莫能与之争”,从这些表述看,不争是一种“处下”的智慧,是 一种德,将自己放在低处、后面、贱位,但这恰恰是“无为为之 而合于道”的境界,获得大众的支持与拥护。因此,老子的不争 也并非是对“争”的放弃, 而是以不争为争,是“争”的一种特 殊方式,这种“争”更有效、更深入,它不争于一时一事,而是 争于久远,不争于表面而争于根本。这是一种大智慧。 与不争之德相匹配的是谦下之德。 《道德经》第六^一章说: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意思是说大国好比在水的下游, 它是天下各国交汇的中心, 也是 各国的母体。柔雌常以静(不争强好胜)制胜强横,因为柔雌常 将自己至于下位。天下之雌性动物,是以温柔征服天下之雄性动 物。牝胜牡即是阴胜阳、静胜动。同理,如果大国能够以谦下守 静之德对待小国,就可以获得小国的拥护和归顺; 如果小国以柔 和守静之德对待大国,则可以取得大国的尊重和保护。江海之所 以成为百谷之王,是善下所致。因此老子说“或下以取,或下而 取”。做人亦然,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是谦下做人 的最高境界。 庄子通过故事来印证老子的思想。在《让王》篇,庄子讲了 许多故事来说明不争与谦下。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王古公父 住在豳地,北方狄人攻打他,他用皮帛事奉而不被接受,用犬马 事奉也不被接受,用珍珠宝玉事奉还不被接受。 原来狄人所要求 的是土地。豳地百姓纷纷要求与狄人开战,古公父说:“和别人 哥哥住在一起却要杀掉他的弟弟,和别人父亲住在一起却要杀掉 他的儿子,我不忍心这样做。你们留下吧!做我的百姓和做狄人 的百姓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我听说过:’不要为了土地而害了土 地上的百姓。于是离开了豳地迁往岐山。 但百姓却成群结队 地追随他,在歧山下成立了新的国家。这是不争善胜、谦下之德 最好的回报。在这一篇,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从不同层面告诉 我们如何去“处下”。 三、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处下”并非易事,需要克服许多人性弱点,比如自我表现、 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等。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老子告诉我们,“处下”要克服这些弱点,他说:“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说,不自我 表现所以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彰显, 不自我夸耀所以 能够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够成为长者。人一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