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美大爱大义
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兰亭集序》脍炙人口,品析之文浩如 烟海。笔者以为,若从审美意蕴的角度加以玩赏,便可发现其呈 现出一种自然意境之大美、生命情境之大爱与哲学理境之大义, 宏阔深邃,气象万千。本文拟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对此加以摭谈。
一、自然意境之大美
暮春时节,山阴兰亭,自然万物,生机勃发。高耸入云的山 峰,峻峭深邃的山岭,重峦叠嶂,绵延不绝;茂盛葳蕤的林木, 苍翠挺拔的绿竹,参差错落,相映成趣;清澈澄碧的溪水,奔涌 激荡的湍流,疾徐相宜,仪态万方;辽阔高远的苍穹,清新质朴 的空气,心旌摇荡,游目骋怀……此情此景,恍若仙境,怎不令 文人雅士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置身自然,作者忽而仰望俯视,忽而远望近察,其观赏视角 富于变化,而且不拘泥于一草一木的微观细读, 而是追求山川天
地的宏伟观照,胸怀坦荡,视野开阔,自然意境之大美尽收眼底, 悉纳心中!
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自然山水很早就进入了文学视域, 只不
过,魏晋之前的模山范水之作大都隶属于道德和政治层面, 其审
美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挖掘,而《兰亭集序》对山水竹 木的生动描绘,饱蘸着作者的浓情厚意,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折射出大自然的审美价值在魏晋士人思想中 的历史性变革,即从美学的角度来观照自然, 从而真正实现天人 合一的和谐境界。
二、生命情境之大爱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人之相处,俯仰一世。天地之间,人 们的生命方式堪称丰富多彩,有人坦陈抱负,畅叙胸怀,追求内 在心灵之富足;有人钟情山水,放浪形骸,致力于外在形体之自 由。这实际上揭示了魏晋士人的两种颇具代表性的生活类型: 一
是居于室内,谈玄说理,进行激烈的哲学思辨;一是游山玩水, 情系丘山,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真切感受万物的盎然生机, 尽情
享受生命的自由畅快。无论是追求于内的清谈还是致力于外的神 游,究其本质都昭示着对生命的深沉挚爱。
东汉末年的动乱破败与西晋司马氏政权的恐怖高压, 使得知
识分子深感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油然生发一种对生命的反思与眷 恋,令人动容。所以,本文随后产生的生命之痛并不是因为徜徉 山水时的乐极生悲,而是那个时代对待生命的普世情怀。
生命之乐,莫过于外在形体的活动契合于内在灵魂的律动, 达到随心而动的和谐状态。 而生命之痛则在于人生苦短, 诸多体 验似乎历历在目,转瞬之间成为历史陈迹。 在由生命情境之美好 与生命历程之短暂所构成的悖论性困境中,似乎不可能找到突围 之径,如何不让作者深感痛心呢?
生命是美好的,却不能尽情地享受,由此引起了作者对生命 的深沉挚爱之情。对于生命历程,作者没有运用工笔技法进行精 雕细刻,而是作了生动而简洁的素描勾勒,体现出作者对于生命 情境的宏观把握和深刻领悟。
三、哲学理境之大义
如上所述,魏晋时期昏暗的社会现实, 使得世人大多以老庄 为精神信仰,老庄哲学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全真养生等思想 深入人心,王羲之亦不例外。而且, 《兰亭集》中不少诗篇都是
谈玄说道的清谈之作,具有总括性质的《兰亭集序》显然不可能 对老庄思想进行哲学层面的彻底批判。所以,诗人对“一死 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生死观进行批评,只是因为其推崇
“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价值观,而不赞成老庄思想中无视生死差 异、将生死等同视之的观点。本文的哲学意义并不在此。
实际上,结合历史背景,通观全文可以发现,本文的哲学价 值在于实现了对生命的反思性觉醒。 诗人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悲 剧性本相,却最终没有屈服于此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思想, 而 是力倡对生命应该具有一种热爱之情, 以此实现生命的价值。这
里引用李泽厚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本文哲学理境之大义: 汉末魏
晋时代的文人士子,在精神风貌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 就是他们 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地表现在他 们对人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悲慨上。这种生命意识觉醒程度之强 烈,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直接地面对生老病死、人事变 迁,还是在宴饮聚会、览物观景时,都会触目伤怀、兴发感动、 悲喜交集。从汉末的《古诗十九首》,到曹氏父子、阮籍、嵇康、 陶渊明的作品及《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故事,无不弥散着这种精 神特质。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更是以其完美的形式,典 型地表现了这种时代精神。
概而言之,《兰亭集序》描写大美之景,抒发大爱之情,表 达大义之理,三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该文厚重的 审美意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