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认识地球
图片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人类认识地球的曲折过程
2、掌握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子
3、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描述地球 的大小
4、了解地轴、两极、经线纬线的概念,通过比较分析说出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的认识过程、描述地球的大小的数据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一起进入地球科技馆,了解地球。一、地球的形状: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地球犹如悬浮在黑色大幕里的翡翠大圆盘,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蓝色的海洋与蜿蜒相接的陆地美景交辉,飘忽变幻的白云环绕其上,堪称宇宙间最美丽的天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古人:凭直觉:我认为天是圆的,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而地是方的,像棋盘。天像一个斗笠,地像覆盖的盘,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
板书:天圆地方
进一步认识: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颗蛋黄,天是包裹的蛋壳。因此有“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之说。
板书:浑天说
伟大的实践----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板书:麦哲伦环球航行
不断地探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闭合体。现在我们知道是一个球体。
动画演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思考
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一周, 一次经过了那些大洋?
2.填出图中A.B分别表示的大洲名称。
3.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确证形状-----地球卫星照片
近代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板书:卫星图片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的四个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
小组合作探究一
现实生活中哪些实例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二、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思考
1、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图片展示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什么道理呢? 图片展示
3、为什么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图片展示
那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给地球量一量“身” 先量一量地球最大的“腰围”-赤道
活动:你知道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哪里吗?(1公里=1千米=2里)
图片展示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地球的表面积
用具体数据来感受地球的大小:1、约5.1亿平方千米多大,同学们感觉不深刻.那么,中国的面积有多大?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几个中国呢?
2、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珠穆朗玛峰的多少倍呢?
抢答小游戏
认识起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叫地轴?什么叫南极?什么叫北极?
什么叫经线?
什么叫纬线?
合作探究二: 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相互关系
指示方向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当堂检测
1.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南美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和进步
2. 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同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 ( )
①天圆地③方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④地球卫星照片
A.①②③ 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 ④ D. ④②③①
3.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4、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球的表面积为5.1万平方千米
B.地球的极半径为6378千米
C. 地球平均半径约为4万千米
D.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l千米
拓展提升
预习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活泼好动,求知欲最强、自我实践强烈的年龄,他们刚刚升入初中,第一次从地理的角度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研究方法是新的,内容是亲切的,需要探究的领域是无限的。这一切都能激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极大兴趣。本节课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通过多种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
本节课的教学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多次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语文_22隆中对23 出师表整合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22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22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24 出师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24 出师表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25 词五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1 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地理_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地理_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地理_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地理_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地理_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地理_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地理_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地理_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地理_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地理_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