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课件:01-细胞3-信号转导.pptVIP

生理学教学课件:01-细胞3-信号转导.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第三章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一般特性 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涵盖范围的广泛性 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细胞如何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对这种刺激作出反应,亦即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如何跨越细胞膜传入细胞内并引起细胞内代谢和功能的相应变化(由外向内)。Signal transduction at the cellular level refers to the movement of signals from outside the cell to inside. 一、细胞可感受什么样的细胞外信号? 化学信号:是细胞最常感受到的刺激信号 物理信号:温度、机械力、生物电、电磁波等. 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这些物理性刺激信号大都由一些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高度分化了的特殊的感受器(如视网膜、耳蜗、前庭器官、肌梭、环层小体等)来感受。 高等动物一般不存在对外界电变化起反应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具有接受邻近发生的电变化而引发自身新的电反应的能力。 二、不同的跨膜信号转导途径有三个共同特征 刺激信号一般不进入细胞或直接影响细胞内过程,而是作用于 细胞膜表面的相应受体(receptor)(核受体除外) 跨膜信号转导途径类似,数量较少,所涉及的几类膜蛋白质各 具有很大的结构上的同源性,是由相近的基因家族编码的。 信号级联放大:一个上游信号分子可以激活几个下游信号分 子,以此类推,遂产生了信号的放大。 三大类受体 1. 离子通道受体: 如N2型乙酰胆碱受体 2. G蛋白耦联受体: 数量最多 3. 具有内在酶活性的受体(酶耦联受体): 如GH受体 第二节 跨膜信号转导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又称为 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ion channel)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 gated ion channel) 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 例如:N2型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受体 A型?-氨基丁酸受体;甘氨酸受体;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特点:路径简单,速度快,从递质与受体结合至产生细胞电 活动仅需0.5毫秒左右的时间。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ion channel)和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 gated ion channel) 尽管在事实上是接受电信号和机械信号的受体,但 通常不称作受体。 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一)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通路的发现 第二信使(cAMP)的发现:1971年诺贝尔奖,Sutherland 1957年Sutherland在研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引起肝细胞中糖原分解的作用原理时,发现如果使肾上腺素单独同分离出的肝细胞膜碎片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耐热、可透析(小分子)的物质,当把这种物质同肝细胞的细胞质单独作用时,也能引起细胞质中糖原的分解,同肾上腺素作用于完整的肝细胞时有类似的效应。提示肾上腺素只作用于肝细胞的膜表面,通过某种发生在膜结构中的过程,先在膜内侧细胞质中生成上述小分子物质,后者再实现肾上腺素分解糖原的作用。这种小分子物质后来证明是环一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 G protein的发现:1994年诺贝尔奖,美国人Gilman和Rodbell 前文所述的cAMP是如何产生的?后来发现激素作用于相应受体后,又可激活膜内侧与受体靠近的另一种蛋白质,即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简称G蛋白(G protein),其中一种亚型称为兴奋性G蛋白(Gs),可激活细胞膜靠近胞质侧的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后者使胞质中的ATP水解和环化,生成起第二信使作用的cAMP。 PKA和蛋白质磷酸化的发现:1992年诺贝尔奖, Krebs Krebs发现cAMP可激活一种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cAMP-dep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