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例谈文本细读的七种方法.doc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例谈文本细读的七种方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一例谈文本细读的七种方法 XXX 先生说: “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细读文 本时,通过语言进入思想内涵,再从思想内涵出来,回到语言,走一 个来回,这样才能领略到语言的艺术,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第一,沉入词语,潜心涵泳。细读就是要浸入文本之中,全身心地和 文字接触。朱熹说的 “虚心涵泳 ”也是这个意思。 某版课标本第六册课文《七颗钻石》中有一段话: “突然从门外走进 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 过路人。 ”这段话中应特别注意的是一个 “过路人”。这篇童话的主题 是“爱”,“爱”是存在于血缘关系中的,而 “过路人 ”的出现把爱延伸到 了所有人,爱的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假如忽略了 “过路人 ” 一词,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参照对比,有效整合。比较不是为了比个高低,而是为了让各 自的特点更加明显。 将《题临安邸》 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两首诗结合起来学习,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句 诗,教师可以叙述: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 65 年了。那些被北宋朝廷遗留下来的百姓,他们不是被遗留,而是 被遗忘、遗弃。遗弃他们的朝廷及官员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暖 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那些北宋的官员却依旧过着醉生 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通过对比,学生对两首古诗就会有更深刻的 理解。单独教一首诗,也许达不到这种效果。 第三,还原场景, 深化认识。某版课标本第十二册课文 《一夜的工作》 中有这样一段话: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多数老师教 学时都会关注 “极其简单 ”这个词语,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何其芳 用心良苦,他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很大的背景 ——“宫殿式的房子 ”,这 “宫殿式的房子 ”与总理办公室的简单陈设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学生头 脑里可能缺乏 “宫殿式的房子 ”这种空间概念, 此处就需要教师还原场 景。经过还原,学生对 “极其简单 ”的认识得以深化。 第四,寻找缝隙, 倾听声音。这里在的缝隙指的是文本中的破绽和矛 盾。破绽和矛盾不是作者的失误,而是他们的有意为之。 比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句中的 “孤帆”就是破 绽。从黄鹤楼到扬州要走长江,长江又是黄金水道,那应该是千帆竟 渡,怎会是 “孤帆 ”呢?显然,这是诗人的有意为之。老朋友一个人在 船上,难免有孤独之感,或许李白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使用 “孤帆 ” 这一意象。 第五,解读语言,体悟风格。某版课本第十二册课文《匆匆》中,多 处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大多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而轻灵,又运用了大 量叠词: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只有匆匆 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 ……”这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带给我们 的是诗一般的感觉。这就是朱自清文字运用的奥妙。教学时,我们就 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 体悟朱自清先生 自然流畅、清新隽永的语言特色。 第六,开掘意蕴,触摸冰山。 施特劳斯说:在字里行间阅读。”文章的意蕴有时藏在文字的空白处。 文字说出来的是冰山一角,没有说出来的才是冰山的底座。 某版课本第九册课文《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话: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 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 这段文字很有特点: 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都放在句后 面;第三个 我的母亲”后面是省略号。这正如电影中的 慢镜头”一样, 都是为了让观众看得更仔细、更真切、更形象。读 背直起来了,我 的母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作者没写,是空白。这里就需 要发挥想象,读出这是一位极瘦弱的母亲 一-偻着背。作者第一次 看到这样的母亲,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母亲的背在他的记忆中并 不是这样的啊!这些空白之处要用自己的想象、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去开掘、充实和拓展。这样的细读才会有滋有味。 第七,咀嚼细节,把握人文内涵。 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很多课文的动人之处隐藏在细节里, 教师若能关 注这些细节,便可突出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仔细细读,对文本蕴含的人文内 涵理解得更深刻。如廉颇主动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文中的叙述是:于 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我们常常以 负荆” 来说明廉颇请罪的诚意,却忽略了脱下战袍”这一细节。这一身战袍, 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是名利、是地位、是荣 誉……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放下了自己 的名利、地位荣誉!细细咀嚼 脱下战袍”这一细节,我们就能更准确 地把握廉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