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那萦绕于心的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那萦绕于心的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那萦绕于心的“乡愁” ——《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我主要是采用“板块式教学”。将这一堂课分为四个步骤:吟读(与诗人相遇)——美读(和诗人同行)——背读(品诗人笔法)——说读(对诗人说话)。通俗点说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流畅地背读,优美地说读。将课堂上老师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做,去进行,去完成。可以说,学生课堂活动越丰富,越充分,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学习的主人。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想家的心情》 学习目标: 通过吟读,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 通过美读,了解诗歌大意; 通过背读,积累丰富词汇量; 通过说读,让自己的神思飞扬。 学习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品读,欣赏诗歌 学习难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层递进式的朗读,设计话题深入背读、品读。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学生活动,课前已经预习)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王湾, 唐代 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伟大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的念头。 2、律诗和散曲: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兴盛于唐朝。律诗根据每句字数的多少分为五言和七言律诗,一般有八句,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第三、四两句和第五、六两句分别对偶。而绝句是四句。 散曲兴盛于元代,句式长短不一,近似于词,有曲牌名和题目,例如《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教师从旁指导,划下重点信息并理解) 【课内探究】 情境导入:(4分钟) 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并请学生说出感受。 是啊,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关于“乡愁”的古诗。 一、与诗人相遇——吟读(7分钟) 1.要求:大声朗读,读出“古人”的味道。仿佛时空交错,你已经是一个“远行的古人”了。(学生自由朗读) 2.听示范朗读,并划分古诗节奏。(学生听视频朗读,增强视觉、听觉的冲击力)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枯藤老树昏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小桥流水人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古道西风瘦马。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3.吟读技巧:(课件出示) 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 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想象意境 注意语速——读准节奏、张弛有度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第一板块。先由《乡愁》奠定悲伤的基调,自然倒入课堂。再紧扣“吟读”,让学生读,听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吟读规律。由实际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和诗人同行——美读(学生自主学习并讨论、展示)(13分钟) 1、妙笔生花::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优美的,你能不能拿起手中的笔,将诗歌扩展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任选两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诗词进行扩写) 例如:我选择【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两句: 船家摇桨声将我吵醒,我睡眼朦胧地瞧了瞧远方的景象,江面上一层薄雾使远处的青山忽隐忽现。山好似那样地遥远,甚至看不清那原本的青黑色,而我路途的终点可能还在山那边的那边。山的倒影拉的好长,小舟悄悄地在翠绿色的湖面上行驶。晚霞映照着湖面,一切都成了火红色。 (注意:让组内朗读最好的读写得最好的,优中选优)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第二个板块。扣住“美读”,实际上就是生动地理解大意。教师从旁进行指导。先是学生自己写,写完后小组内交流,并请读得最好的读写的最好的,强强联合。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先做好示例) 三、品诗人笔法——背读(合作探究) 话题一:诗歌中有哪些景物?作者赋予这些景物什么特点? 话题二: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各抒己见:请你们小组任选一个话题,讨论。 (基于以上所学,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第三个板块,进行背读指导与训练。主要是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别中把诗北过,学会积累语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