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厌氧菌一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Q才能生长 繁殖的细菌
氧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致病菌)
根据芽胞有无土
氏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厌氧芽胞梭菌属破伤风梭菌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厌氧芽胞梭菌属
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 G+细杆状,周毛菌,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呈 鼓槌状,无荚膜
.培养特性
1=■专性厌氧,血平板上呈扩散生长,有。溶血,肉渣培 养基生长良好(混浊、暗红色、有腐臭味)
1=
?抵抗力
■强,芽胞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耐热ioorih, 对青霉素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途径及伤口条件
破伤风为创口感染能否发生感染的条件 	
破伤风为创口感染
能否发生感染的条件 	
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
III■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
III
■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致病物质一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
为神经毒素,毒性强,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及脑干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
兴奋N素作 用点侧支抑制 性N元肌张力t神经持续兴奋,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兴奋N
素作 用点
侧支抑制 性N元
肌张力t
神经持续兴奋,骨
骼肌强直性痉挛,
伸肌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作用机制
所致疾病——破伤风
■潜伏期:
■潜伏期:
7?14天
■临床表现: 症状取决于拮抗肌力量对比
牙关紧闭、吞咽困难、苦笑面容、角弓反张
等,阵发性抽搐等,严重者因呼吸肌痉挛窒息死 亡
■人工自动免疫一毒素(百白破三联疫苗)平 时预防■正确处理伤口
■人工自动免疫一毒素(百白破三联疫苗)平 时预防
■正确处理伤口
■人工被动免疫
〔特异性治疗
■治疗 抗毒素(TAT) +抗生素+镇静解痉药物?
产气荚膜梭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粗大杆菌, 无鞭毛,有荚膜, 芽胞椭圆形,位于 次极端,宽度小 于菌体
培养特性与生化
■专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繁殖快 ■生化代谢活跃,分解多种糖、产酸产气 “汹涌发酵”: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 糖产酸,使其中的酪蛋白发生凝固,同
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可将凝固的酪蛋白 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
致病性
■致病物质——能产生12种外毒素,有的即为胞 外酶
III■。毒素(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溶血、 坏死作用,使组织水肿,最重要
III
■卩毒素一组织坏死
ci■ K毒素(胶原酶)——分解胶原纤维、组织崩解
ci
OP■凹毒素(透明质酸酶)——有利细菌及毒素扩散
OP
■肠毒素一增加肠黏膜细胞通透性
■气性坏疽(产气荚膜梭菌为主)
创伤感染、伤口条件与破伤风相似
潜伏期短8?48h
局部组织坏死,产生大量气体,组织气肿(捻发音), 压迫神经末梢,剧烈疼痛并伴有恶臭,最后大块肌肉 坏死,毒素入血(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休克、 死亡(30%)
■食物中毒较轻,L2天自愈
■坏死性肠炎
III少见,。毒素致病,为出血性肠黏膜坏死(腹剧痛、 腹泻、血便、循环衰竭等),死亡率高达40%
III
?Cornell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防治原则一无类毒素特异性预防
.及时清创、扩创
■切除坏死组织
■切除坏死组织
■大剂量青霉素 .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 .咼压氧舱法
三、肉毒梭菌
生物学性状
■ G+大杆菌,有鞭毛,芽胞椭圆形,粗于菌体, 位于极端,网球拍状菌体,专性厌氧。
■抵抗力:强	 	
致病性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是一种强烈的神经外毒素,是目前已知毒素 中毒力最强者,对人的致死剂量是o.lpg,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嗜神经毒素)
■作用部位
一脑神经核
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外周神经一肌肉神经接头处
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
一植物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功能失调
肌肉松弛性麻痹(软瘫)
可致疾病
■毒素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
■食品:罐头、香肠、腊肠、发酵制品
■潜伏期短
.临床表现
无胃肠道症状,为神经末梢麻痹症状、乏力、头痛 眼肌(复视、斜视、眼睑下垂)
喉肌(吞咽困难、咀嚼不灵、语言障碍)
膈肌(呼吸困难、死亡率高20-70%)
防治原则
加强相关食品的卫生监督和
管理,发病后尽早注射肉毒 多价抗毒素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一类细长微弯的杆菌,因繁殖时有分枝 生长趋势而得名。
特点
脂类含量高
口菌体不易着色,釆用抗酸染色,故又称抗酸杆
■ VI口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
■ VI
□可分为三大类: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 菌、麻风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生物学性状L啓
■形态染色
菌体细长微弯, 有分枝,排列不规 则,多单个散在,. 易发生L型,抗酸” 染色阳性
图8-1结核分枝杆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抗酸染色)
.专性需氧,温度37 C, pH偏
酸6.5?6.8
III.营养要求高■■罗氏培养基(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