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高二语文必修三《聂小倩》教学设计范文 -
[教学内容分析] 我国的短篇小说源远流长,至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再次把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进展的高峰《聊斋志异》不仅融入了深厚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社会意义,在灰暗的人生现实中建筑了一座温馨的人生乐园,而且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聊斋志异》已从唐代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进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在人物塑造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聂小倩》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这是一个善与恶、美与丑构成猛烈的对比,而最终善战胜了恶、美战胜了丑的动人故事 这篇文章的思想倾向、艺术手法都很能反映蒲松龄的思想艺术追求 [同学状况分析] 同学已经在模块(一)中学习过小说,同学对小说原本即有较为深厚的学习爱好,但往往简洁被小说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住,忽视对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把握另外,本课是篇幅较长的文言小说,同学在阅读过程中会存在确定的文字障碍 [教学目标] 1.培育同学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力气;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体会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本课在动态变化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体会通过人鬼相恋的故事,歌颂了不为色利所诱,勇于救人于危困之中的奇特品德,反映了古代社会被污辱被摧残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坚韧抗争和对奇特生活的执著追求 4.搜集《聊斋志异》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 争辩分析、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用谈狐说鬼的艺术形式,来寄予的孤愤,表达奇特的抱负 [教学设计思路] 本篇小说是文言文,篇幅较长,但文字较浅显,因而可以支配同学课前利用工具书疏通大意,充分发挥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自主性,养成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设计口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可以使同学避开过多地纠缠于文言字句,引导同学关注故事情节,从而为鉴赏艺术形象作好预备 堪称短篇小说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文章擅长通过言行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都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而让同学梳理聂小倩由鬼变成人的过程,既进一步生疏了情节,又引导同学透过言行洞悉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除塑造了秀丽、娇弱又不失才智、狡黠,最终摆脱凶狠势力的要挟和把握,悔过自新的聂小倩外,还塑造了慷慨正直、不被色利所诱,能急人之困的宁采臣这一形象老师引导分析完聂小倩这一主要形象后,同学基本把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宁采臣这一形象可以放手交给同学自己分析 总结的创作目的,可以使同学体会到小说的创作目的在于反映现实生活 课外拓展可以有效地实现精读与泛读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1.搜集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3.练习口头叙述故事梗概 二、课堂教学阶段 (一)导入 蒲松龄《聊斋自志》:“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他的《聊斋志异》,奇异实行谈狐说鬼的艺术形式,演绎了一个个经典动人的人鬼相恋、人狐相爱的精彩故事,这些鬼狐既共性鲜亮,又丰腴饱满;既有深刻的现实内涵,又呈现出纯真的人性的善、美,个个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同时,这些异类形象也担负了寄予孤愤和表现抱负的双重任务,和着眼泪,饱含爱憎谱写了一篇篇人情与人性的赞歌《聂小倩》即是女鬼和书生相爱相依的爱情绝唱 (二)检查预习作业 1.同学介绍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学问 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名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人19岁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第,43岁时补“廪生”,71岁高龄才补上了“岁贡生”其间,蒲氏于31岁时曾伴同乡孙蕙在宝应县帮办文牍,次年即辞幕归家,从今在家乡的一些缙绅人家设馆授徒,前后达40年之久蒲松龄科场失意,一生贫困,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生疏,这些,都反映在其积数十年时间完成的《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之中此外,他还著有《聊斋文集》、《聊斋俚曲集》、《日用俗字》、《农桑经》、《婚嫁全书》、《家政内外篇》等《聊斋志异》,以今人张友鹤辑、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最为完备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谈鬼说狐,却最贴近社会人生在大部分的篇章里,与狐鬼花妖交往的是书生、文人,发生的事情与书生、文人的生活境遇休戚相关,即便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也没有超出他们的目光心灵所关注的社会领域,从这里也就表现了一种既宽广而又集中的独具的视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