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文章写景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 苏轼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好的诗作是画与诗的有机融合,请同学根据这幅画配上恰当的符合意境的诗。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辽阔的、冷清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 学习语文,尤其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我们可以积累词语、理解文意、领悟意境、培养语感。朗读这么重要,请同学们 1、学生自由朗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2、推荐学生朗读 、生评价3、纠正字音、停顿(屏显)4、听录音、注意读音、节奏、语调、感情4、学着录音的语调、语速自由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 1、译读课文 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顺文章,更要读懂文章。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并且注意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屏幕显示译文要求) 古人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语文,圈点勾画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翻译时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要做一下标记,有疑问地方,也要做一下标记。 大家都翻译完了,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分析。 师出示翻译时应注意的字词(随堂检测) 2、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翻译了课文的大意,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一个同学读一段,同桌起来概括段落大意。 四、研读课文 刚才我们梳理了一下课文的结构,但这种走马观花的欣赏大家对小石潭的印象一定不很深刻,那就让我们放慢我们的脚步,根据自己的喜好,品味写景的句子,尽情欣赏小石潭。 插入连接资料(柳宗元被贬经历)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屏显——寓情于景) 五、探究理解 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补充材料(《始得西山宴游记》) 明确: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柳宗元被流放到了永州。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秀丽奇特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 六、拓展:——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自古以来,政治失意的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便是那一篇篇流传千古的山水美文。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七、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