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PAGE PAGE #欢迎下载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PAGE PAGE #欢迎下载 。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成就。 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 759 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进入四川,寄居成都,依靠四川 节度使严武等好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 年四月, 严武病逝, 杜甫失去依靠, 只有离开成都, 经重庆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此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 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个时期。 二、鉴赏《秋兴》 1、了解背景 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的杜甫,日夜盼望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 55 岁 这一年,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感叹人生之 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2、诵读感悟 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4、研读诗意 ( 1)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 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 2)颔联想象远眺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乌云滚滚。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 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 3)颈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丛菊两开” ,指诗人于永泰元年( 765)离开成都,原打算 很快出峡, 但这年留居云安, 次年又留居夔州, 见到丛菊开了两次, 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 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 4)尾联在一派秋风、一片捣衣声的环境中,抒发了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紧承上文 的“故园心” ,暗扣题目,结束全诗。 “白帝城” ,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 夔门隔岸相对。 “砧” , 捣衣石, 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古人裁衣前, 先将衣料放在砧上, 用杵捣软, 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 人间的秋声, 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 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 独、忧伤之感。 5、小结本诗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整首诗就是这样情因 景生,景因情而活,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鉴赏《登高》 1、背景介绍 大历二年 ( 767) 的秋天, 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 长江边。 大风凛冽, 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尽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翻腾,急剧向前。凄冷的风 中,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杜甫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 老眼浑浊, 蓬头垢面, 步履蹒跚, 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 而且已经 “右臂偏枯耳半聋” 。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郁闷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此时此事此景,杜甫 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诵读指导 (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作者内心。 (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3、赏析全诗 ( 1)首联 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 “清” “白” “飞 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 失散的鸟。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 2 )颌联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诗人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 树一样, 老了, 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 如果说 “落木萧萧” 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 那么 “不 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 时间越显得悠久。 ( 3 )颈联 作者从 48 岁开始,一直到 58 岁去世为止, 11 年中,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一 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登台,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登台是为了 祈求长寿, 而且是全家一起去, 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家乡。 杜甫呢?是独自一人,在离家 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 ,双倍的愁。 ( 4 )尾联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借酒才能浇愁, 至少能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