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万物皆染我色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万物皆染我色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万物皆染我色彩 单元、章、节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课时 一课时 制作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2.体验豪放与婉约词风特点,感受生命的诗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难点:体验豪放与婉约词风特点,感受生命的诗意。 教学方法 朗诵法、活动法、探究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检查背诵 二、合作探究 (一)完成任务探究一:万物皆染我色彩——赏析词的情景交融 任务导入:情景交融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中。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缘情绘景,缘景明情,因人设物,情景交融,使笔下的词意味幽远。景必缘情而绘,物必因人而设。本课三首词都用到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需要我们认真赏析。 任务设计 1.本课三首词都是如何借景物来抒情的? 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浓墨重彩。先出乱石,峭拔险峻,势若穿空——从形状角度绘其雄奇;次写惊涛,撞击江岸,声若裂堤——从音响角度状其汹涌;再喻浪花如雪,且以“千堆”夸饰之,水大浪高,溅玉喷珠——从色彩角度描其磅礴。绘出了一幅雄浑壮丽的江山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没有纯粹的景物描写,而是有机地穿插在史实的叙述中次第出现,都是淡笔勾勒。开篇景物大至“江山”,小则“舞榭歌台”“斜阳草树”,浅墨淡抹,不着点缀。纯客观的轻描淡写,意在暗示事过境迁,物是人非。 《声声慢》从感觉、知觉、视觉、听觉上,共写了六层可伤可愁之情境,忽寒忽暖的天气,浸透凉意的秋风,空中飞掠的大雁,满地怒放的黄花,窗外飘飞的细雨,黄昏时分的梧桐,这些景物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营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 2.(拓展延伸)一般情况下,诗歌中写景抒情,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请从读过的诗句中举出实例。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采薇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分析:这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2)《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分析:这句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3)《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分析: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4)柳永的《雨霖铃》“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 (二)完成任务探究二:一曲怀古,千古风流——鉴赏怀古词 任务导入: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古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又是如何借历史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呢? 任务设计 1.苏词和辛词都是怀古词,抒情主人公心绪有何不同?(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和个人身世分析。) 答案:苏轼倾慕古代英雄周瑜,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惋、“人生如梦”的长叹,可见词人深深的痛惋与颓唐。词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尽管身处逆境仍“一尊还酹江月”,豪爽而超旷。 辛弃疾歌颂英雄业绩,慨叹英雄逝去,旨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民族投降政策的无比愤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其心迹,祈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抒发了词人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执着情怀,倾诉了无路请缨、空怀壮志的愤懑和无奈。 2.两首怀古词都借古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